古文辭類纂的讀音 古文辭類纂的意思
古文辭類纂 (古文辭類纂)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 古
- 文
- 辭
- 類
- 纂
“古文辭類纂”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ǔ wén cí lèi zuǎn]
- 漢字注音:
- ㄍㄨˇ ㄨㄣˊ ㄘˊ ㄌㄟˋ ㄗㄨㄢˇ
- 簡繁字形:
- 古文辭類纂
- 是否常用:
- 否
“古文辭類纂”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總集名。清代姚鼐編。七十五卷,按文體分十三類,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七百七十四篇。所選作品以“唐宋八大家”為主,亦選錄戰國、秦漢及明清的作品。卷首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特點及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選本。辭典解釋
古文辭類纂 gǔ wén cí lèi zuǎn ㄍㄨˇ ㄨㄣˊ ㄘˊ ㄌㄟˋ ㄗㄨㄢˇ 書名。清姚鼐編。七十五卷,分十三類,選錄各家之文,以示義法,為桐城派之要典。
網絡解釋
古文辭類纂 (古文辭類纂)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古文辭類纂”的單字解釋
【古】:1.古代(跟“今”相對):遠古。厚今薄古。2.經歷多年的:古畫。古城。這座廟古得很。3.具有古代風格的:古拙。古樸。4.真摯純樸:人心不古。5.古體詩:五古。七古。6.姓。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辭】:同“辭”。
【類】:同“類”。
【纂】:1.編輯:編纂。纂輯。2.〈方〉纂兒,舊時婦女梳在頭后邊的發髻。
“古文辭類纂”的相關詞語
* 古文辭類纂的讀音是:gǔ wén cí lèi zuǎn,古文辭類纂的意思:古文辭類纂 (古文辭類纂)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基本解釋
總集名。清代姚鼐編。七十五卷,按文體分十三類,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七百七十四篇。所選作品以“唐宋八大家”為主,亦選錄戰國、秦漢及明清的作品。卷首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特點及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選本。辭典解釋
古文辭類纂 gǔ wén cí lèi zuǎn ㄍㄨˇ ㄨㄣˊ ㄘˊ ㄌㄟˋ ㄗㄨㄢˇ書名。清姚鼐編。七十五卷,分十三類,選錄各家之文,以示義法,為桐城派之要典。
古文辭類纂 (古文辭類纂)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古】:1.古代(跟“今”相對):遠古。厚今薄古。2.經歷多年的:古畫。古城。這座廟古得很。3.具有古代風格的:古拙。古樸。4.真摯純樸:人心不古。5.古體詩:五古。七古。6.姓。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辭】:同“辭”。
【類】:同“類”。
【纂】:1.編輯:編纂。纂輯。2.〈方〉纂兒,舊時婦女梳在頭后邊的發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