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的讀音 四庫全書的意思
- 四
- 庫
- 全
- 書
“四庫全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ì kù quán shū]
- 漢字注音:
- ㄙˋ ㄎㄨˋ ㄑㄩㄢˊ ㄕㄨ
- 簡繁字形:
- 四庫全書
- 是否常用:
- 否
“四庫全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四庫全書 Sìkù Quánshū
[Si Ku Quan Shu(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中國清代編修的大型綜合叢書。乾隆38年(1773)開館編修,乾隆46年(1782)完成。共收書3503種,計79337卷。分經、史、子、集四部,44類。收錄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價值的文化典籍。全書共繕寫7部,分藏于北京、承德、沈陽、鎮江、揚州、杭州等地。其中文津閣本現存北京圖書館,是七部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辭典解釋
四庫全書 sì kù quán shū ㄙˋ ㄎㄨˋ ㄑㄩㄢˊ ㄕㄨ 書名。清乾隆時敕編之大叢書,歷十余年始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著錄凡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計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全書共分抄七部,分別存放在宮內、圓明園、承德、沈陽、揚州、鎮江、杭州,建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宗、文瀾七閣以藏之。咸豐時,文源、文匯、文宗相繼被毀,存世者惟文淵、文津、文溯及文瀾四部而已。
英語 Siku Quanshu (collection of books compiled during Qing dynasty)?
德語 Siku Quanshu (/Die Vollst?ndige Bibliothek der Vier Sch?tze/; Enzyklop?die bestehend aus 3461 Büchern, 36381 B?nde, 79000 Kapitel, ca. 2,3 Mio Seiten, ca. 800 Mio Schriftzeichen; redigiert 1773-1782 von 361 Wissenschaftlern, Chefredakteure: Ji Yun (紀昀)?, Lu Xixiong (陸錫熊)?)? (Eig, Gesch)?
法語 Siku Quanshu
網絡解釋
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叢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余冊,約八億字。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四庫全書”的單字解釋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姓。3.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庫】:同“庫”。
【全】:1.完備;齊全:這部書不全。東西預備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兩全其美。3.整個:全神貫注。全家光榮。全書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講的話我全記下來了。5.姓。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四庫全書”的相關詞語
* 四庫全書的讀音是:sì kù quán shū,四庫全書的意思: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叢書)《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余冊,約八億字。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基本解釋
四庫全書 Sìkù Quánshū
[Si Ku Quan Shu(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中國清代編修的大型綜合叢書。乾隆38年(1773)開館編修,乾隆46年(1782)完成。共收書3503種,計79337卷。分經、史、子、集四部,44類。收錄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價值的文化典籍。全書共繕寫7部,分藏于北京、承德、沈陽、鎮江、揚州、杭州等地。其中文津閣本現存北京圖書館,是七部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辭典解釋
四庫全書 sì kù quán shū ㄙˋ ㄎㄨˋ ㄑㄩㄢˊ ㄕㄨ書名。清乾隆時敕編之大叢書,歷十余年始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著錄凡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計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全書共分抄七部,分別存放在宮內、圓明園、承德、沈陽、揚州、鎮江、杭州,建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宗、文瀾七閣以藏之。咸豐時,文源、文匯、文宗相繼被毀,存世者惟文淵、文津、文溯及文瀾四部而已。
英語 Siku Quanshu (collection of books compiled during Qing dynasty)?
德語 Siku Quanshu (/Die Vollst?ndige Bibliothek der Vier Sch?tze/; Enzyklop?die bestehend aus 3461 Büchern, 36381 B?nde, 79000 Kapitel, ca. 2,3 Mio Seiten, ca. 800 Mio Schriftzeichen; redigiert 1773-1782 von 361 Wissenschaftlern, Chefredakteure: Ji Yun (紀昀)?, Lu Xixiong (陸錫熊)?)? (Eig, Gesch)?
法語 Siku Quanshu
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叢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余冊,約八億字。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