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語冰的讀音 夏蟲語冰的意思
【解釋】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出處】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示例】不審倚伏之機,不明順逆之故,是猶醯雞處甕,別有一天,~,莫知其候也。 ◎清王韜《六合將混為一》
- 夏
- 蟲
- 語
- 冰
“夏蟲語冰”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xià chóng yǔ bīng]
- 漢字注音:
- ㄒㄧㄚˋ ㄔㄨㄥˊ ㄩˇ ㄅㄧㄥ
- 簡繁字形:
- 夏蟲語冰
- 是否常用:
- 否
“夏蟲語冰”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語本《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網絡解釋
【解釋】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
【出處】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示例】不審倚伏之機,不明順逆之故,是猶醯雞處甕,別有一天,~,莫知其候也。 ◎清王韜《六合將混為一》
“夏蟲語冰”的單字解釋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
【蟲】:同“蟲”。
【語】:[yǔ]1.話:語言。2.說:細語。3.諺語;成語:語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語言表示意思的動作或方式:手語。5.姓。[yù]均同“語”。
【冰】:1.水在0℃或0℃以下凝結成的固體:湖里結冰了。2.因接觸涼的東西而感到寒冷:剛到中秋,河水已經有些冰腿了。3.把東西和冰或涼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涼:把汽水冰上。4.像冰的東西:冰片。冰糖。干冰。5.姓。
“夏蟲語冰”的相關詞語
* 夏蟲語冰的讀音是:xià chóng yǔ bīng,夏蟲語冰的意思:【解釋】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出處】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示例】不審倚伏之機,不明順逆之故,是猶醯雞處甕,別有一天,~,莫知其候也。 ◎清王韜《六合將混為一》
基本解釋
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語本《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解釋】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
【出處】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示例】不審倚伏之機,不明順逆之故,是猶醯雞處甕,別有一天,~,莫知其候也。 ◎清王韜《六合將混為一》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
【蟲】:同“蟲”。
【語】:[yǔ]1.話:語言。2.說:細語。3.諺語;成語:語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語言表示意思的動作或方式:手語。5.姓。[yù]均同“語”。
【冰】:1.水在0℃或0℃以下凝結成的固體:湖里結冰了。2.因接觸涼的東西而感到寒冷:剛到中秋,河水已經有些冰腿了。3.把東西和冰或涼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涼:把汽水冰上。4.像冰的東西:冰片。冰糖。干冰。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