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內亞比索的讀音 幾內亞比索的意思
- 幾
- 內
- 亞
- 比
- 索
“幾內亞比索”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ǐ nà yà bǐ suǒ]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幾內亞比索
- 是否常用:
- 否
“幾內亞比索”的意思
基本解釋
網絡解釋
“幾內亞比索”的單字解釋
【幾】:[jī]1.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3.將近、相去不遠:“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4.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5.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6.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jǐ]1.詢問數量的多少:“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2.表示不定的數目:“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3.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
【內】:同“內”。
【亞】:[yā]1.物體的分歧部分。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亞,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2.象聲詞。《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伊優亞,猶吚唔呀,小兒學語聲。3.助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亞哥,亞哥,狗膽梳千萬買歸,頭鬚千萬買歸。”[yà]1.“亞”的繁體字。2.次於。《國語?吳語》:“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諸葛道明初過江左,自名道明,名亞王、庾之下。”3.輸、低、較差:“他的歌唱技巧不亞於你。”4.相同、相等。《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節慕原、嘗,名亞春、陵。”《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5.掩。宋?蔡伸《如夢令?人靜重門深亞詞》:“人靜重門深亞,朱閣畫簾高掛。”《董西廂?卷一》:“幾間寮舍,半亞朱扉。”6.次一等的、第二的:“亞軍”、“亞熱帶”、“亞聖”。7.亞洲的簡稱:“歐亞大陸”、“亞太影展”。8.姊妹丈夫的互稱。同“婭”。《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毛亨?傳:“兩婿相謂曰亞。”
【比】:1.比較;較量:比干勁。學先進,比先進。2.能夠相比:近鄰比親。堅比金石。演講不比自言自語。3.比畫:連說帶比。4.對著;向著:別拿槍比著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著葫蘆畫瓢(比喻模仿著做事)。6.比方;比喻:人們常把聰明的人比做諸葛亮。7.兩個同類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叫做它們的比,其中一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這里的小麥年產量和水稻年產量約為一比四。8.表示比賽雙方得分的對比:甲隊以二比一勝乙隊。9.a)“一”加量詞在“比”的前后重復,可以表示程度的累進: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較高下的時候用“比”,表示異同的時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緊靠;挨著:比肩。鱗次櫛比。12.依附;勾結:朋比為奸。13.近來:比來。14.等到:比及。
【索】:1.大繩子或大鏈子:船索。繩索。麻索。絞索。鐵索橋。2.姓。3.搜尋;尋找:搜索。遍索不得。4.要;取:索取。索還。索價。5.孤單:離群索居。6.寂寞;沒有意味:索然。
“幾內亞比索”的相關詞語
* 幾內亞比索的讀音是:jǐ nà yà bǐ suǒ,幾內亞比索的意思:
【幾】:[jī]1.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3.將近、相去不遠:“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4.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5.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6.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jǐ]1.詢問數量的多少:“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2.表示不定的數目:“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3.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
【內】:同“內”。
【亞】:[yā]1.物體的分歧部分。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亞,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2.象聲詞。《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伊優亞,猶吚唔呀,小兒學語聲。3.助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亞哥,亞哥,狗膽梳千萬買歸,頭鬚千萬買歸。”[yà]1.“亞”的繁體字。2.次於。《國語?吳語》:“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諸葛道明初過江左,自名道明,名亞王、庾之下。”3.輸、低、較差:“他的歌唱技巧不亞於你。”4.相同、相等。《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節慕原、嘗,名亞春、陵。”《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5.掩。宋?蔡伸《如夢令?人靜重門深亞詞》:“人靜重門深亞,朱閣畫簾高掛。”《董西廂?卷一》:“幾間寮舍,半亞朱扉。”6.次一等的、第二的:“亞軍”、“亞熱帶”、“亞聖”。7.亞洲的簡稱:“歐亞大陸”、“亞太影展”。8.姊妹丈夫的互稱。同“婭”。《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毛亨?傳:“兩婿相謂曰亞。”
【比】:1.比較;較量:比干勁。學先進,比先進。2.能夠相比:近鄰比親。堅比金石。演講不比自言自語。3.比畫:連說帶比。4.對著;向著:別拿槍比著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著葫蘆畫瓢(比喻模仿著做事)。6.比方;比喻:人們常把聰明的人比做諸葛亮。7.兩個同類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叫做它們的比,其中一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這里的小麥年產量和水稻年產量約為一比四。8.表示比賽雙方得分的對比:甲隊以二比一勝乙隊。9.a)“一”加量詞在“比”的前后重復,可以表示程度的累進: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較高下的時候用“比”,表示異同的時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緊靠;挨著:比肩。鱗次櫛比。12.依附;勾結:朋比為奸。13.近來:比來。14.等到:比及。
【索】:1.大繩子或大鏈子:船索。繩索。麻索。絞索。鐵索橋。2.姓。3.搜尋;尋找:搜索。遍索不得。4.要;取:索取。索還。索價。5.孤單:離群索居。6.寂寞;沒有意味: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