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書而嘆的讀音 廢書而嘆的意思
【解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廢
- 書
- 而
- 嘆
“廢書而嘆”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èi shū ér tàn]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廢書而嘆
- 是否常用:
- 否
“廢書而嘆”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廢書而嘆 fèi shū ér tàn ㄈㄟˋ ㄕㄨ ㄦˊ ㄊㄢˋ 讀書時心有所感而輟讀興嘆。
《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序.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晉書.卷五五.潘岳傳》:「岳讀汲黯傳至司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書之,題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廢書而嘆也。」
網絡解釋
【解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廢書而嘆”的單字解釋
【廢】:同“廢”。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嘆】:同“嘆”。
“廢書而嘆”的相關詞語
* 廢書而嘆的讀音是:fèi shū ér tàn,廢書而嘆的意思:【解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辭典解釋
廢書而嘆 fèi shū ér tàn ㄈㄟˋ ㄕㄨ ㄦˊ ㄊㄢˋ讀書時心有所感而輟讀興嘆。
《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序.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晉書.卷五五.潘岳傳》:「岳讀汲黯傳至司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書之,題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廢書而嘆也。」
【解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廢】:同“廢”。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嘆】:同“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