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文獻通考的讀音 文獻通考的意思

    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文獻通考書名。簡稱《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撰。348卷。因“引古經史謂之‘文’,參以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故名曰《文獻通考》”(《自序》)。記載上古至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門類較杜佑《通典》分析為詳,計有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24門。除因襲《通典》外,兼采經史、會要、傳記、奏疏、論及其他文獻等,資料較《通典》豐富,于宋代典章制度尤稱詳備。其中刑考分為刑制徒流、詳讞、贖刑、赦宥等。可供研究中國法制史參考。
    • wén
    • xiàn
    • tōng
    • kǎo

    “文獻通考”的讀音

    拼音讀音
    [wén xiàn tōng kǎo]
    漢字注音:
    ㄨㄣˊ ㄒㄧㄢˋ ㄊㄨㄥ ㄎㄠˇ
    簡繁字形:
    文獻通考
    是否常用:

    “文獻通考”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書名。宋元之際馬端臨著。三百四十八卷。記載上古到南宋寧宗時歷代典章制度沿革。體例仿杜佑《通典》,但分類更細,計有田賦、錢幣、戶口等二十四門。

    辭典解釋

    文獻通考  wén xiàn tōng kǎo  ㄨㄣˊ ㄒㄧㄢˋ ㄊㄨㄥ ㄎㄠˇ  

    書名。元馬端臨撰,三百四十八卷。以通典為本而增廣之,所述典制,上承通典,下迄宋寧宗,共分二十四門,書中記宋朝制度最詳,宋史各志所備者,大抵皆載于此。
    簡稱為「通考」。

    網絡解釋

    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書名。簡稱《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撰。348卷。因“引古經史謂之‘文’,參以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故名曰《文獻通考》”(《自序》)。記載上古至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門類較杜佑《通典》分析為詳,計有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24門。除因襲《通典》外,兼采經史、會要、傳記、奏疏、論及其他文獻等,資料較《通典》豐富,于宋代典章制度尤稱詳備。其中刑考分為刑制徒流、詳讞、贖刑、赦宥等。可供研究中國法制史參考。

    “文獻通考”的單字解釋

    】: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1.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獻花。獻旗。貢獻。把青春獻給祖國。2.表現給人看:獻技。獻殷勤。3.姓。
    】:[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1.測驗;考試:高考。大考。2.提出問題讓對方回答:一下子被考住了。3.檢查:考勤。4.研究:考古。5.指死去的父親:先考。

    “文獻通考”的相關詞語

    * 文獻通考的讀音是:wén xiàn tōng kǎo,文獻通考的意思: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文獻通考書名。簡稱《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撰。348卷。因“引古經史謂之‘文’,參以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故名曰《文獻通考》”(《自序》)。記載上古至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門類較杜佑《通典》分析為詳,計有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24門。除因襲《通典》外,兼采經史、會要、傳記、奏疏、論及其他文獻等,資料較《通典》豐富,于宋代典章制度尤稱詳備。其中刑考分為刑制徒流、詳讞、贖刑、赦宥等。可供研究中國法制史參考。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