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綬的讀音 文綬的意思
文綬 文綬(?—1784)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朝大臣。雍正十三年,自監生授內閣中書。再遷禮部員外郎,改內閣侍讀。乾隆十一年,授甘肅涼州知府。累遷轉山西布政使。三十一年,坐迎合巡撫和其衷徇陽曲知縣段成功虧帑,奪官,戍軍臺。旋授道銜,往哈密辦事。三十三年,授河南巡撫,未上官,調陜西。三十六年,署陜甘總督。土爾扈特內附,命赴齊齊哈爾犒勞。授四川總督,未行,仍調授陜甘。
- 文
- 綬
“文綬”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én shòu]
- 漢字注音:
- ㄨㄣˊ ㄕㄡˋ
- 簡繁字形:
- 文綬
- 是否常用:
- 否
“文綬”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彩色絲帶。
網絡解釋
文綬
文綬(?—1784)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朝大臣。雍正十三年,自監生授內閣中書。再遷禮部員外郎,改內閣侍讀。乾隆十一年,授甘肅涼州知府。累遷轉山西布政使。三十一年,坐迎合巡撫和其衷徇陽曲知縣段成功虧帑,奪官,戍軍臺。旋授道銜,往哈密辦事。三十三年,授河南巡撫,未上官,調陜西。三十六年,署陜甘總督。土爾扈特內附,命赴齊齊哈爾犒勞。授四川總督,未行,仍調授陜甘。
“文綬”的單字解釋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綬】:一種絲帶(舊時多作拴印或佩玉之用)。
“文綬”的相關詞語
* 文綬的讀音是:wén shòu,文綬的意思:文綬 文綬(?—1784)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朝大臣。雍正十三年,自監生授內閣中書。再遷禮部員外郎,改內閣侍讀。乾隆十一年,授甘肅涼州知府。累遷轉山西布政使。三十一年,坐迎合巡撫和其衷徇陽曲知縣段成功虧帑,奪官,戍軍臺。旋授道銜,往哈密辦事。三十三年,授河南巡撫,未上官,調陜西。三十六年,署陜甘總督。土爾扈特內附,命赴齊齊哈爾犒勞。授四川總督,未行,仍調授陜甘。
基本解釋
彩色絲帶。文綬
文綬(?—1784)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朝大臣。雍正十三年,自監生授內閣中書。再遷禮部員外郎,改內閣侍讀。乾隆十一年,授甘肅涼州知府。累遷轉山西布政使。三十一年,坐迎合巡撫和其衷徇陽曲知縣段成功虧帑,奪官,戍軍臺。旋授道銜,往哈密辦事。三十三年,授河南巡撫,未上官,調陜西。三十六年,署陜甘總督。土爾扈特內附,命赴齊齊哈爾犒勞。授四川總督,未行,仍調授陜甘。【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綬】:一種絲帶(舊時多作拴印或佩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