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的讀音 文行的意思
文行 文行是指文章與德行,出自《論語·述而》。
- 文
- 行
“文行”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én xíng]
- 漢字注音:
- ㄨㄣˊ ㄒㄧㄥ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文行”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文章與德行。 2.謂僅有虛文下達。
網絡解釋
文行
文行是指文章與德行,出自《論語·述而》。
“文行”的單字解釋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行】:[háng]1.行列:雙行。楊柳成行。2.排行:您行幾?。我行三。3.行業:內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業。干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4.某些營業機構:商行。銀行。車行。5.用于成行的東西:一行字。幾行樹。兩行眼淚。[hàng]見〖樹行子〗。[héng]見〖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關的:行裝。行程。行蹤。西歐之行。4.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5.流通;推行:行銷。發行。風行。6.做;辦:舉行。執行。試行。行醫。行不通。簡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進行某項活動(多用于雙音動詞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復。8.(舊讀xìng)行為:品行。言行。罪行。獸行。9.可以:行,咱們就照這樣辦吧。算了,把事情說明白就行了。10.姓。
“文行”的相關成語
“文行”的相關詞語
“文行”造句
依循“文行天下,雅走四方”的校訓,六枝特區第六小學校區主題墻上書寫著。
耿奔平日喜好閱讀,明白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道理,知道在深山大澤往往有不可思議的東西,如果要出世一定難掩其寶氣華彩。
為了降低成本,科藍煤炭并沒有完全按上述條文行事,基本是雇傭當地的“臨時工”,按日計酬。
龍舞九霄,文行天下,龍文以教興國、服務社會的使命任重而道遠。
“龍舞九霄,文行天下”,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掛在龍文學校董事長楊勇辦公桌對面的墻上,“龍文”兩字就是取自其中。
且說招兵榜文行至南郡秭歸縣時,竟引出一位少年英雄來。
又從書友中偵知伊山多年行狀與道途,深感此人在藝文行進之中眼界展擴,胸襟寬博,取法高古,涉獵廣泛。
日之所見,深刻于心,夜晚入寐,復見于夢,為其日后為文行詩之涌泉也。
《儒林外史》所表現的正是吳敬梓親身所歷所聞,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處、鄙視功名富貴的高尚情操。
* 文行的讀音是:wén xíng,文行的意思:文行 文行是指文章與德行,出自《論語·述而》。
基本解釋
1.文章與德行。 2.謂僅有虛文下達。文行
文行是指文章與德行,出自《論語·述而》。【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行】:[háng]1.行列:雙行。楊柳成行。2.排行:您行幾?。我行三。3.行業:內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業。干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4.某些營業機構:商行。銀行。車行。5.用于成行的東西:一行字。幾行樹。兩行眼淚。[hàng]見〖樹行子〗。[héng]見〖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關的:行裝。行程。行蹤。西歐之行。4.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5.流通;推行:行銷。發行。風行。6.做;辦:舉行。執行。試行。行醫。行不通。簡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進行某項活動(多用于雙音動詞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復。8.(舊讀xìng)行為:品行。言行。罪行。獸行。9.可以:行,咱們就照這樣辦吧。算了,把事情說明白就行了。10.姓。
依循“文行天下,雅走四方”的校訓,六枝特區第六小學校區主題墻上書寫著。
耿奔平日喜好閱讀,明白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道理,知道在深山大澤往往有不可思議的東西,如果要出世一定難掩其寶氣華彩。
為了降低成本,科藍煤炭并沒有完全按上述條文行事,基本是雇傭當地的“臨時工”,按日計酬。
龍舞九霄,文行天下,龍文以教興國、服務社會的使命任重而道遠。
“龍舞九霄,文行天下”,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掛在龍文學校董事長楊勇辦公桌對面的墻上,“龍文”兩字就是取自其中。
且說招兵榜文行至南郡秭歸縣時,竟引出一位少年英雄來。
又從書友中偵知伊山多年行狀與道途,深感此人在藝文行進之中眼界展擴,胸襟寬博,取法高古,涉獵廣泛。
日之所見,深刻于心,夜晚入寐,復見于夢,為其日后為文行詩之涌泉也。
《儒林外史》所表現的正是吳敬梓親身所歷所聞,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處、鄙視功名富貴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