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燭怎么讀 燭的意思

    “燭”字共有1個讀音: [zhú]  
    燭
    漢字
    讀音 [zhú]
    注音 ㄓㄨˊ
    部首 [火]  火字旁
    筆畫 總筆畫:17 部外:13
    異體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簡體字形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71ED
    其它編碼 五筆:olqj 倉頡:fwli 鄭碼:uori 四角:96827
    筆順編碼 43342522135251214
    筆順筆畫 丶ノノ丶丨フ丨丨一ノフ丨フ一丨一丶
    筆順名稱 點 撇 撇 點 豎 橫折 豎 豎 橫 撇 橫折鉤 豎 橫折 橫 豎 橫 點

    燭字的意思

    同“”。

    燭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zhú ㄓㄨˊ

     ◎ 同“”。

    英語 candle, taper; to shine, illuminate

    德語 Kerze (S)?,erleuchten (V)?,Zhu (Eig, Fam)

    法語 bougie

    燭字的詳細解釋

    燭字的辭典解釋

    燭ㄓㄨˊzhú 名

    火炬。《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唐·孔穎達·正義:「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

    用蠟和油制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體。如:「蠟燭」、「紅燭」、「洞房花燭」。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燭之武。

    照、照亮。如:「火光燭天」。《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察明、察見。如:「洞燭奸計」。《漢書·卷八一·匡衡傳》:「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康熙字典解釋

    燭【巳集中】【火部】 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13畫

    《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音囑。《說文》庭燎火燭也。《廣韻》燈燭。《禮·曲禮》燭至起。《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

    又《玉篇》照也。《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

    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註》道光照也。《梁書·??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燭星見奎婁閒。

    又南天燭,藥名。赤者名文燭。木而似草。故又名南燭草。

    又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

    又姓。《左傳·僖二十八年》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又去聲。《前漢·武帝紀》見光集於雲壇,一夜三燭。《註》服虔曰:燭,音炷。師古讀如字。

    又《唐韻正》音朱。《張衡·東京賦》德寓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又《唐韻正》後魏渴燭渾民,亦作可足渾民,又作可朱渾民。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燭【卷十】【火部】

    庭燎,火燭也。從火蜀聲。之欲切

    說文解字注

    (燭)庭燎、大燭也。燎當作尞。大各本譌作火。今正。若韻會庭燎燭也尤善。小雅毛傳曰。庭燎、大燭也。燕禮。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爲大燭於門外。周禮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鄭云。墳、大也。郊特牲曰。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鄭云。庭燎之差。公葢五十。侯伯子男皆三十。文出大戴禮。按未爇曰燋。執之曰燭。在地曰燎。廣設之則曰大燭、曰庭燎。大燭與庭燎非有二也。周禮絫言墳燭、庭燎。故鄭注以門外門內別之。周禮故書作蕡燭。先鄭云。蕡燭、麻燭也。賈公彥曰。古者未有麻燭。故鄭從墳訓大。古庭燎、依慕容所爲。以葦爲中心。以布纏之。飴蜜灌之。若今蠟燭。玉裁謂。古燭葢以薪蒸爲之。麻蒸亦其一端。麻蒸、其易然者。必云古無麻燭、葢非。許以?次燭灺之閒、葢得之矣。從火。蜀聲。之欲切。三部。

    燭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燭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