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失而求諸野的讀音 禮失而求諸野的意思
謂都邑失禮則于外野求之。
- 禮
- 失
- 而
- 求
- 諸
- 野
“禮失而求諸野”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ǐ shī ér qiú zhū yě]
- 漢字注音:
- ㄌㄧˇ ㄕ ㄦˊ ㄑㄧㄡˊ ㄓㄨ ㄧㄝˇ
- 簡繁字形:
- 禮失而求諸野
- 是否常用:
- 否
“禮失而求諸野”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謂都邑失禮則于外野求之。 辭典解釋
禮失而求諸野 lǐ shī ér qiú zhū yě ㄌㄧˇ ㄕ ㄦˊ ㄑㄧㄡˊ ㄓㄨ ㄧㄝˇ 禮有散失則求之于民間鄙野之人。
《漢書.卷三○.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
網絡解釋
“禮失而求諸野”的單字解釋
【禮】:1.“禮”的繁體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
【失】:1.丟掉:遺失。喪失。2.找不著:迷失路徑。3.違背:失信。失約。4.沒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沒有達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變常態:失色。失神。7.錯誤:過失。千慮一失。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求】:1.請求:求救。求教。求您幫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進。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尋求:求學問。實事求是。刻舟求劍。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關系。供過于求。5.姓。
【諸】:1.眾多、各個:“諸事”、“諸子百家”、“諸善男子,善女人”。2.所有、一切。《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紀》:“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3.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付諸行動”。《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4.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5.於。《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6.他、之。《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7.姓。如明代有諸茂卿。
【野】:1.野外:曠野。野地。野火。野戰。2.界限:視野。分野。3.指不當政的地位(跟“朝”相對):下野。在野。4.屬性詞。不是人工飼養或培植的(跟“家”相對):野獸。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蠻橫不講理;粗魯沒禮貌:野蠻。粗野。撒野。這人說話太野。6.不受約束:野性。放了幾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禮失而求諸野”的相關詞語
* 禮失而求諸野的讀音是:lǐ shī ér qiú zhū yě,禮失而求諸野的意思:謂都邑失禮則于外野求之。
基本解釋
謂都邑失禮則于外野求之。辭典解釋
禮失而求諸野 lǐ shī ér qiú zhū yě ㄌㄧˇ ㄕ ㄦˊ ㄑㄧㄡˊ ㄓㄨ ㄧㄝˇ禮有散失則求之于民間鄙野之人。
《漢書.卷三○.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
【禮】:1.“禮”的繁體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
【失】:1.丟掉:遺失。喪失。2.找不著:迷失路徑。3.違背:失信。失約。4.沒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沒有達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變常態:失色。失神。7.錯誤:過失。千慮一失。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求】:1.請求:求救。求教。求您幫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進。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尋求:求學問。實事求是。刻舟求劍。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關系。供過于求。5.姓。
【諸】:1.眾多、各個:“諸事”、“諸子百家”、“諸善男子,善女人”。2.所有、一切。《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紀》:“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3.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付諸行動”。《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4.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5.於。《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6.他、之。《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7.姓。如明代有諸茂卿。
【野】:1.野外:曠野。野地。野火。野戰。2.界限:視野。分野。3.指不當政的地位(跟“朝”相對):下野。在野。4.屬性詞。不是人工飼養或培植的(跟“家”相對):野獸。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蠻橫不講理;粗魯沒禮貌:野蠻。粗野。撒野。這人說話太野。6.不受約束:野性。放了幾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