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之文的讀音 虎豹之文的意思
虎豹之文 虎豹之文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虎豹的皮富有文采,故遭到獵者的捕捉,比喻人富有才情容易遭禍,出自《莊子·應帝王》。
- 虎
- 豹
- 之
- 文
“虎豹之文”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ǔ bào zhī wén]
- 漢字注音:
- ㄏㄨˇ ㄅㄠˋ ㄓ ㄨㄣ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虎豹之文”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虎豹之文 hǔ bào zhī wén ㄏㄨˇ ㄅㄠˋ ㄓ ㄨㄣˊ 虎與豹因為身上有紋彩,故遭到獵者的捕捉。比喻人富有才情容易遭禍。
《莊子.應帝王》:「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網絡解釋
虎豹之文
虎豹之文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虎豹的皮富有文采,故遭到獵者的捕捉,比喻人富有才情容易遭禍,出自《莊子·應帝王》。
“虎豹之文”的單字解釋
【虎】: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里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將。虎虎有生氣。3.露出兇相:虎起臉。4.姓。5.同“唬”。
【豹】:1.哺乳動物,像虎而較小,身上有很多斑點或花紋。性兇猛,能上樹,捕食其他獸類,傷害人畜。常見的有金錢豹、云豹、雪豹、獵豹等。通稱豹子。2.(Bào)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虎豹之文”的相關詞語
* 虎豹之文的讀音是:hǔ bào zhī wén,虎豹之文的意思:虎豹之文 虎豹之文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虎豹的皮富有文采,故遭到獵者的捕捉,比喻人富有才情容易遭禍,出自《莊子·應帝王》。
辭典解釋
虎豹之文 hǔ bào zhī wén ㄏㄨˇ ㄅㄠˋ ㄓ ㄨㄣˊ虎與豹因為身上有紋彩,故遭到獵者的捕捉。比喻人富有才情容易遭禍。
《莊子.應帝王》:「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虎豹之文
虎豹之文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虎豹的皮富有文采,故遭到獵者的捕捉,比喻人富有才情容易遭禍,出自《莊子·應帝王》。【虎】: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里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將。虎虎有生氣。3.露出兇相:虎起臉。4.姓。5.同“唬”。
【豹】:1.哺乳動物,像虎而較小,身上有很多斑點或花紋。性兇猛,能上樹,捕食其他獸類,傷害人畜。常見的有金錢豹、云豹、雪豹、獵豹等。通稱豹子。2.(Bào)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