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書的讀音 通書的意思
通書 所謂“通書”,是一些分類排列的簡明百科全書,供給一般人以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術知識。這樣的書,內容貫通一切,無所不包,尋常又都用頗為通俗的文字寫作,所以稱為“通書”。
- 通
- 書
“通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ōng shū]
- 漢字注音:
- ㄊㄨㄥ ㄕㄨ
- 簡繁字形:
- 通書
- 是否常用:
- 否
“通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通書 tōngshū
[almanac] 歷書
辭典解釋
通書 tōng shū ㄊㄨㄥ ㄕㄨ 與人互通書信。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
舊時民間通行的歷書。
《西游記.第二三回》:「也不必看通書,今朝是個天恩上吉日,你來拜了師父,進去做了女婿罷!」
近義詞
歷本﹑黃歷舊式婚禮,男家通知女方迎娶日期的書帖。
書名。北宋周敦頤撰,一卷,朱熹注。旨在闡發易經之理,與太極圖說相表里,為宋代理學的重要著作。原名《易通》。或稱為《周子通書》。
英語 almanac
德語 Jahrbuch (S)?
法語 almanach
網絡解釋
通書
所謂“通書”,是一些分類排列的簡明百科全書,供給一般人以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術知識。這樣的書,內容貫通一切,無所不包,尋常又都用頗為通俗的文字寫作,所以稱為“通書”。
“通書”的單字解釋
【通】:[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通書”的相關詞語
* 通書的讀音是:tōng shū,通書的意思:通書 所謂“通書”,是一些分類排列的簡明百科全書,供給一般人以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術知識。這樣的書,內容貫通一切,無所不包,尋常又都用頗為通俗的文字寫作,所以稱為“通書”。
基本解釋
通書 tōngshū
[almanac] 歷書
辭典解釋
通書 tōng shū ㄊㄨㄥ ㄕㄨ與人互通書信。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
舊時民間通行的歷書。
《西游記.第二三回》:「也不必看通書,今朝是個天恩上吉日,你來拜了師父,進去做了女婿罷!」
近義詞
歷本﹑黃歷舊式婚禮,男家通知女方迎娶日期的書帖。
書名。北宋周敦頤撰,一卷,朱熹注。旨在闡發易經之理,與太極圖說相表里,為宋代理學的重要著作。原名《易通》。或稱為《周子通書》。
英語 almanac
德語 Jahrbuch (S)?
法語 almanach
通書
所謂“通書”,是一些分類排列的簡明百科全書,供給一般人以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術知識。這樣的書,內容貫通一切,無所不包,尋常又都用頗為通俗的文字寫作,所以稱為“通書”。【通】:[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