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邾怎么讀 邾的意思

    “邾”字共有1個讀音: [zhū]  
    邾
    漢字
    讀音 [zhū]
    注音 ㄓㄨ
    部首 [阝]  雙耳刀
    筆畫 總筆畫:8 部外:6
    異體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90BE
    其它編碼 五筆:ribh|tfbh 倉頡:hdnl 鄭碼:mbky 四角:27927
    筆順編碼 31123452
    筆順筆畫 ノ一一丨ノ丶フ丨
    筆順名稱 撇 橫 橫 豎 撇 點 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 豎

    邾字的意思

    1.周朝鄒國本來叫邾。

    2.姓。

    邾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zhū ㄓㄨˉ

     ◎ 古國名,在中國今山東省鄒縣。

    英語 a feudal state which existed B.C.700-469; now in Shandong

    法語 Zou (état)?

    邾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zhū

    〈名〉

    (1) 古國名 [Zhu state]

    邾,周武王時所封 曹姓國也。始封之君曰 俠,為 魯附庸。從邑,朱聲。——《說文》

    (2) 在今山東鄒縣

    (3) 古邑名 [Zhu city]。戰國楚地,楚宣王滅邾國,遷其君于此,故名。在今湖北省黃岡縣

    邾字的辭典解釋

    邾ㄓㄨzhū名

    國名。春秋時邾國,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鄒縣,至戰國改稱為「鄒」,后滅于楚。也稱為「邾婁」。

    姓。如上古時代顓頊的后裔,周時封于邾,后皆以國為氏。

    康熙字典解釋

    邾【酉集下】【邑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6畫

    《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音朱。《玉篇》魯附庸國,顓頊之後所封也。《春秋·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註》邾,今魯國鄒縣也。《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地。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爲鄒,故邾攺名鄒也。《輿地廣記》湽州鄒平縣,古鄒國。兗州鄒縣,邾文公所遷,邑有孟軻冢。楚滅之,遷之江夏,故江夏亦有邾城,今爲黃州黃岡縣。

    又《集韻》鍾輸切,音侏。地名。漢衡山王吳芮都。《正字通》此郳犂國,春秋時小邾子國也。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邾【卷六】【邑部】

    江夏縣。從邑朱聲。陟輸切

    說文解字注

    (邾)江夏縣。二志同。前志曰。衡山王吳芮都。按芮都邾、見項羽本紀。今湖北黃州府城去故邾城二里許是也。今大江東流徑黃州府城南。隔江相望者曰武昌縣。水經曰。又東過邾縣南鄂縣北是也。酈善長曰。楚宣王滅邾。徙居於此。王隱地道記、劉昭郡國志注皆有此說。但此事不見楚世家。時楚之強。未必滅此彈丸而尚以地居之。葢此地古名邾。魯附庸國古名邾婁。依許所說。本不相謀。無庸牽合。從邑。朱聲。陟輸切。古音在四部。

    邾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邾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