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的讀音 阿育王的意思
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阿育王(英語: Ashoka,梵文:????;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賓頭娑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斗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終,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 阿育王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筑,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曾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并編撰了《論事》,為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 阿
- 育
- 王
“阿育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ā yù wáng]
- 漢字注音:
- ㄚ ㄩˋ ㄨㄤ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阿育王”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梵語。或譯作阿輸迦。意為無憂王。為古印度名王旃陀羅笈多之孫﹐賓頭沙羅之子﹐初奉婆羅門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為國教。頒布許多以佛教治國的敕令﹐刻在山巖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國外傳教﹐對以后佛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辭典解釋
阿育王 ā yù wáng ㄚ ㄩˋ ㄨㄤˊ 印度古代國王。梵語A?oka,意譯無憂。為古印度名王旃陀羅笈多之孫。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間,幾乎統一全印度,后歸依佛教,并大力推行佛教,廣立碑敕傳說阿育王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并派人到國外傳法,對后來佛教發展影響極大。
英語 Ashoka (304-232 BC)?, Indian emperor of the Maurya Dynasty 孔雀王朝[Kong3 que4 Wang2 chao2], ruled 273-232 BC
德語 Ashoka (Eig, Pers, 304 - 232 v.Chr.)?
法語 Ashoka
網絡解釋
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
阿育王(英語: Ashoka,梵文:????;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賓頭娑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斗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終,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
阿育王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筑,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曾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并編撰了《論事》,為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阿育王”的單字解釋
【阿】:[ā]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阿寶。阿唐。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崇阿。3.彎曲的地方:山阿。4.指山東東阿:阿膠。5.姓。
【育】:[yù]1.生育:節育。2.養活:育嬰。育苗。封山育林。3.教育:德育。智育。體育。4.姓。[yō]見〖杭育〗。
【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阿育王”的相關詞語
* 阿育王的讀音是:ā yù wáng,阿育王的意思: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阿育王(英語: Ashoka,梵文:????;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賓頭娑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斗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終,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 阿育王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筑,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曾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并編撰了《論事》,為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基本解釋
梵語。或譯作阿輸迦。意為無憂王。為古印度名王旃陀羅笈多之孫﹐賓頭沙羅之子﹐初奉婆羅門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為國教。頒布許多以佛教治國的敕令﹐刻在山巖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國外傳教﹐對以后佛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辭典解釋
阿育王 ā yù wáng ㄚ ㄩˋ ㄨㄤˊ印度古代國王。梵語A?oka,意譯無憂。為古印度名王旃陀羅笈多之孫。西元前二百七十三年即位,在位期間,幾乎統一全印度,后歸依佛教,并大力推行佛教,廣立碑敕傳說阿育王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并派人到國外傳法,對后來佛教發展影響極大。
英語 Ashoka (304-232 BC)?, Indian emperor of the Maurya Dynasty 孔雀王朝[Kong3 que4 Wang2 chao2], ruled 273-232 BC
德語 Ashoka (Eig, Pers, 304 - 232 v.Chr.)?
法語 Ashoka
阿育王 (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
阿育王(英語: Ashoka,梵文:????;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賓頭娑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斗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終,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
阿育王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筑,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曾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并編撰了《論事》,為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阿】:[ā]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阿寶。阿唐。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崇阿。3.彎曲的地方:山阿。4.指山東東阿:阿膠。5.姓。
【育】:[yù]1.生育:節育。2.養活:育嬰。育苗。封山育林。3.教育:德育。智育。體育。4.姓。[yō]見〖杭育〗。
【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