耨字組詞 耨的詞語
耨字的常見組詞有:阿耨多羅、篤耨、廝耨、白篤耨、鋤耨、阿耨達池、白篤耨、播耨、火耕水耨、廝耨、墾耨、銚耨、針耨、鉏耨、阿耨達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達山、講耨、銚耨、阿耨、耨盌溫敦、火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達池、火耨刀耕、阿耨多羅、耒耨之教、耒耨之利、針耨、蕓耨,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耨字的意思
nòu 1.一種用來鋤草的農具。2.鋤草。
含有耨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阿耨多羅 | 梵語Anuttara的譯音。意譯為"無上"。 辭典解釋阿耨多羅 ā nòu duō luó ㄚ ㄋㄡˋ ㄉㄨㄛ ㄌㄨㄛˊ 無上、最殊勝,為梵語Anuttara的音譯。 《大智度論.卷二》:「復次知世間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凈,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復名阿耨多羅。」 |
篤耨 | 1.亦作"篤?"。亦作"篤傉"。亦作"篤祿"。 2.香木名。樹如杉檜﹐羽狀復葉﹐夏日開小花﹐圓錐花序﹐切破其莖﹐則樹脂流出﹐香氣濃郁﹐名篤耨香﹐可作香料及供藥用。 |
廝耨 | 謂親昵;相愛。 |
白篤耨 | 1.篤耨香中色白而透明者。產于真臘(今柬埔寨)。為名貴的香料。 |
鋤耨 | 1.鋤土薅草。 2.指鋤耨后的碎土塊。 |
阿耨達池 | 梵語Anavatapta的譯音。意譯為"無熱惱"。池名。唐代稱為無熱惱池。此池在五印度北﹐大雪山北香山南﹐二山之中。唐玄奘《序》作"阿那婆答多池"。 |
白篤耨 | 1.篤耨香中色白而透明者。產于真臘(今柬埔寨)。為名貴的香料。 |
播耨 | 播種鋤草。指干農活,務農。 |
火耕水耨 | 1.古代一種耕種方法。燒去雜草,灌水種稻。 辭典解釋火耕水耨 huǒ gēng shuǐ nòu ㄏㄨㄛˇ ㄍㄥ ㄕㄨㄟˇ ㄋㄡˋ 一種流行于江南一帶的耕種方式。先將雜草燒去,然后引水灌溉,種植水稻,待雜草與稻長至七、八寸高時,全部芟除雜草,再灌水入田,草死而稻長。見《史記.卷三○.平準書》。 也稱為「火耕流種」、「火耕水種」。 |
廝耨 | 謂親昵;相愛。 |
墾耨 | 猶耕耘。 |
銚耨 | 1.亦作"銚鎒"。 2.銚和耨。鋤田的用具。 |
針耨 | 謂以針代耨﹐替人作針線來維持生計。 |
鉏耨 | 鉏和耨。借指耕作。 |
阿耨達山 | 即昆侖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張守節正義引唐李泰等《括地志》﹕"阿耨達山﹐一名昆侖山﹐其山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萬五千三百七十里。"耨﹐一本作"傉"。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三﹕"釋氏《西域志》﹕阿耨達山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即昆侖山。穆天子所至﹐即阿耨達宮也。"一說﹐即岡底斯山﹐在西藏自治區南部。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1.梵語的譯音。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一譯為"無上正遍知"。是佛無上覺智。佛教認為得到這種無上的﹑正確的﹑普遍的覺智﹐即名為"佛"。 |
阿耨達山 | 即昆侖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張守節正義引唐李泰等《括地志》﹕"阿耨達山﹐一名昆侖山﹐其山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萬五千三百七十里。"耨﹐一本作"傉"。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三﹕"釋氏《西域志》﹕阿耨達山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即昆侖山。穆天子所至﹐即阿耨達宮也。"一說﹐即岡底斯山﹐在西藏自治區南部。 |
講耨 | 猶講治。治草為耨﹐借指治學。語本《禮記.禮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 |
銚耨 | 1.亦作"銚鎒"。 2.銚和耨。鋤田的用具。 |
阿耨 | 1.佛教語。意譯為極微。今譯為原子。 2.見"阿耨達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