阇字組詞 阇的詞語
阇字的常見組詞有:阇梨、阿阇梨、阿阇、阿阇黎、闉阇、耆阇、耆阇崛山、羅阇、蘭阇、伐阇羅、阇婆達、阇毗、阇維、阇婆、阇里、阇臺、阇婆婆達、阇提花、阇黎、必阇赤、安阇那,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阇字的意思
dū|shé [dū]城門上的臺。[shé]高僧,也泛指僧。[阿阇梨之省,梵ācārya]
含有阇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阇梨 | 阇梨 shélí 佛家語。梵語的音譯。“阿阇梨”的略稱,義為教育僧徒的軌范師,高僧,泛指僧 |
阿阇梨 | 見"阿阇黎"。 辭典解釋阿阇梨 ā shé lí ㄚ ㄕㄜˊ ㄌㄧˊ 佛教上指能教授弟子法式,糾正弟子行為,并為其模范的人。為梵語ācārya的音譯,意譯為軌范師。《四分律.卷三四》:「阿阇梨于弟子,當如兒想;弟子于阿阇梨如父想。」也譯作「阿遮利那」。簡稱為「阇黎」。 |
阿阇 | 見"阿阇黎"。 |
阿阇黎 | 1.亦作"阿阇梨"。 2.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軌范師"。可矯正弟子的行為﹐為其軌則模范﹐是高僧的敬稱。 |
闉阇 | 1.古代城門外甕城的重門。《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有女如荼。"毛傳﹕"闉﹐曲城也。阇﹐城臺也。"馬瑞辰通釋﹕"阇為臺門之制﹐上有臺則下必有門﹐有重門則必有曲城﹐二者相因。'出其闉阇'謂出此曲城重門。"后泛指城門或城樓。 2.《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漢鄭玄箋:"阇讀當如彼都人士之都,謂國外曲城之中市里也。"后人據此以"闉阇"指城市街里。 辭典解釋闉阇 yīn dū ㄧㄣ ㄉㄨ 城門。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
耆阇 | 1.耆阇崛山的簡稱。 |
耆阇崛山 | 梵語的譯音﹐又譯為靈鷲山﹑靈鳥山﹑靈鳥頂山。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為釋迦牟尼說法之地。 |
羅阇 | 1.古高昌對于糜粥之稱。 |
蘭阇 | 1.亦作"蘭奢"。 2.梵語或伊朗語譯音。為褒贊之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王丞相拜揚州,賓客數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說色。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公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無復人。'任大喜說。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阇,蘭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歡。"《朱子語類》卷一三六:"王導為相,只周旋人過一生,謂胡僧曰:'蘭奢,蘭奢。'乃胡語之藵譽者也。"一說,即蘭若。見宋王應麟《困學紀聞.雜識》。后人亦間有用之者。 |
伐阇羅 | 佛教名詞。梵文的音譯。意譯為金剛。相傳為古印度婆羅阿迭多王之子,后佛教以為執金剛杵守護佛法的天神。 |
阇婆達 | 1.見"阇婆婆達"。 |
阇毗 | 1.同"阇維"。 |
阇維 | 1.梵語。指人死后火化。 |
阇婆 | 1.見"阇婆婆達"。 2.花名。 |
阇里 | 1.街巷。 |
阇臺 | 1.城門上的臺。 |
阇婆婆達 | 1.亦稱"阇婆達"。亦稱"阇婆"。 2.古國名。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或兼稱這兩島。 |
阇提花 | 1.金錢花的別名。 |
阇黎 | 1.見"阇梨"。 辭典解釋阇黎 shé lí ㄕㄜˊ ㄌㄧˊ 「阿阇梨」的簡稱。參見「阿阇梨」條。 《水滸傳.第四五回》:「是師兄海阇黎裴如海,一個老誠的和尚。」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雖是老和尚先開方便之門,爭是小阇黎漫領菩薩之水。」 |
必阇赤 | 蒙古語音譯。元代官名,掌管文書等事。亦譯作"必徹徹"﹑"必赤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