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愛士何曾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須知愛士何曾泛”全詩
須知愛士何曾泛,屈指應無第二人。
分類: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送趙君十絕》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趙君十絕》是宋代詩人汪莘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皂蓋朱轓練水濱,
春生秋殺總精神。
須知愛士何曾泛,
屈指應無第二人。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送別趙君的場景。詩人以皂蓋車和朱轓車作為象征,表達了對趙君勇氣和精神的贊美。詩人認為,趙君在春天生機盎然的時候勇往直前,秋天殘酷無情的時候仍然堅定不移,展現出了非凡的精神風貌。詩人呼吁人們要認識到愛國士人的重要性,他們是無與倫比的,無可比擬的。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皂蓋車和朱轓車,將趙君的形象與這兩種豪華車馬相聯系,突出了趙君的英勇和高尚品質。皂蓋和朱轓都是古代車馬的一種,皂蓋車是指車篷用黑色皮革覆蓋的車,而朱轓車則是車篷用紅色絲綢裝飾的車。這些奢華的象征物體彰顯了趙君的威嚴和非凡的身份地位。
詩句中的"春生秋殺"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殘酷,人們在春天歡樂興旺的時候往往容易忘記秋天的凋零和死亡。然而,趙君在春天和秋天都能保持堅定的精神,展現出了他的品德和氣節。
最后兩句"須知愛士何曾泛,屈指應無第二人"表達了詩人對趙君的崇敬和敬意。詩人認為趙君是一位無與倫比的愛國士人,沒有人能夠與他相提并論。這種贊美和敬仰彰顯了詩人對趙君的崇高評價和推崇之情。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將對趙君的贊美融入其中。通過對趙君的描寫和贊美,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愛國士人的敬佩和崇高評價,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珍惜和尊重這樣的偉大人物。
“須知愛士何曾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ào jūn shí jué
送趙君十絕
zào gài zhū fān liàn shuǐ bīn, chūn shēng qiū shā zǒng jīng shén.
皂蓋朱轓練水濱,春生秋殺總精神。
xū zhī ài shì hé zēng fàn, qū zhǐ yīng wú dì èr rén.
須知愛士何曾泛,屈指應無第二人。
“須知愛士何曾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三十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