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 蔡伸
飛絮送春歸。
院宇日長人靜,園林綠暗紅稀。
庭前花謝了,行云散后,物是人非。
唯有一襟清淚,憑闌灑遍殘枝。
作者簡介(蔡伸)
蔡伸(1088—1156)字伸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蔡襄孫。政和五年(1115)進士。宣和年間,出知濰州北海縣、通判徐州。趙構以康王開大元帥幕府,伸間道謁軍門,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檜當國,以趙鼎黨被罷,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為浙東安撫司參謀官,提舉崇道觀。紹興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傳。伸少有文名,擅書法,得祖襄筆意。工詞,與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屬,屢有酬贈。有《友古居士詞》一卷。 存詞175首。
《朝中措》蔡伸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朝中措》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蔡伸。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章臺上的楊柳依依,
飛絮送春歸。
院子里白天長,人靜謐,
園林中綠色顯得暗淡,紅花稀疏。
庭前的花朵凋謝了,
行云散去之后,物是人非。
唯有一襟清淚,
憑欄桿灑遍殘枝。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的是一個寧靜的早晨場景。在章臺上,楊柳搖曳生姿,映襯著明月的光輝。飄揚的絮花伴隨著春天的歸來。院子里白天變得很長,人們安靜地度過。園林中的綠色顯得暗淡,紅花稀疏。庭前的花朵已經凋謝,行云散去之后,周圍的景物已經發生了變化,與人們的離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唯一留下的是內心深處的悲傷,清澈的淚水灑滿了欄桿和殘枝。
賞析:
《朝中措》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人情感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光陰易逝、人事易變的深切感慨。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楊柳、飛絮、院宇和園林的描繪,展現了早晨的寧靜和季節的變遷。庭前的花謝、行云散去,象征著世事的無常和人事的離散。最后,作者以灑遍殘枝的清淚表達了內心的傷感和離別之情。整首詩以清新的意境和凄美的情感,傳達出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主題,引發讀者對生命和時光流轉的思考。
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感悟,展示了宋代文人對生活和世界的獨特感受。同時,它也是一首典型的宋詞,以深沉的內心體驗和對自然景色的感悟為主題,表達了人對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審美追求。
《朝中措》蔡伸 拼音讀音參考
cháo zhōng cuò
朝中措
zhāng tái yáng liǔ yuè yī yī.
章臺楊柳月依依。
fēi xù sòng chūn guī.
飛絮送春歸。
yuàn yǔ rì zhǎng rén jìng, yuán lín lǜ àn hóng xī.
院宇日長人靜,園林綠暗紅稀。
tíng qián huā xiè le, xíng yún sàn hòu, wù shì rén fēi.
庭前花謝了,行云散后,物是人非。
wéi yǒu yī jīn qīng lèi, píng lán sǎ biàn cán zhī.
唯有一襟清淚,憑闌灑遍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