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怎么讀 吼的意思

漢字 | 吼 |
---|---|
讀音 |
|
注音 | ㄏㄡˇ |
部首 | [口] 口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7 部外:4 |
異體字 | ? 吽 呴 |
字形結構 | 左中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43C |
其它編碼 | 五筆:kbnn 倉頡:rndu 鄭碼:jyz 四角:62010 |
筆順編碼 | 2515215 |
筆順筆畫 | 丨フ一フ丨一フ |
筆順名稱 | 豎 橫折 橫 橫撇/橫鉤 豎鉤 提 豎彎鉤 |
吼字的意思
1.(猛獸)大聲叫:牛吼。獅子吼。
2.發怒或情緒激動時大聲叫喊:狂吼。大吼一聲。
3.(風、汽笛、大炮等)發出很大的響聲:北風怒吼。汽笛長吼了一聲。
4.姓。
吼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吼
hǒu ㄏㄡˇ
獸大聲叫:吼叫。獅吼。 人在激怒時的呼喊:大吼。 (風、汽笛、大炮等)發出巨大的聲響:吼鳴。英語 roar, shout; bark, howl
德語 brüllen, brüllender Schrei (Tier)?
法語 rugir,mugir,hurler
吼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吼 hǒu
〈動〉
(1) (形聲。從口,孔聲。本義:[野獸]大聲叫)
(2) 同本義 [roar]
吼,聲也。——《廣韻》
(3) 又如:虎吼;獅子吼;大炮一再地吼
(4) 人因憤怒或情緒激動而大聲呼喊 [shout;cry out]。如:吼咤(大聲怒喝);吼怒(怒極而大聲咆哮);吼喊(大聲叫喊);吼號(大聲哀號)
(5) 風、雷等發出的巨響 [roar;thunder]。如:吼嘯(呼嘯;發出巨響);吼沫(發出巨響的激流浪花);吼雷(打響雷,雷鳴)
(6) 〈方〉∶叫,呼喚 [人] [call]
意馬,吼你大大去。——《秧歌劇選》
詞性變化
◎ 吼 hǒu
〈名〉
(1) 虹 [rainbow]
虹謂之吼。——明· 李翊《俗呼小錄》
(2) 哮喘病 [asthma]。如:吼兒病;吼疾
吼字的辭典解釋
猛獸大聲的叫。如:「河東獅吼」。《晉書·卷四三·王戎傳》:「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唐·杜甫〈復陰〉詩:「江濤簸岸黃沙走,云雪埋山蒼兕吼。」
因憤怒或情緒激動而大聲叫喊。如:「大吼大叫」。《南史·卷八○·賊臣傳·侯景傳》:「丑徒數萬,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自然界發出巨響。如:「北風怒吼」。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宋·王庭珪〈和周秀實田家行〉:「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帳無憂方熟眠。」
康熙字典解釋
吼【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畫:7畫,部外筆畫:4畫
《廣韻》呼后切《集韻》《韻會》《正韻》許后切,??音?。《玉篇》牛鳴也。《增韻》虓聲。《後漢·童恢傳》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卽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踴躍自奮。《梵書·大智論》辟如獅子,百獸之王,爲小蟲吼,則爲衆所笑。《玉篇》亦作吽。《廣韻》亦作呴。
又《廣韻》呼??切《集韻》《韻會》《正韻》許??切,??音蔲。《廣韻》聲也。
又《集韻》《類篇》厚怒聲。本作?。○按《玉篇》《廣韻》吼、?分載,音義各別。《集韻》《類篇》非。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卷九】【后部】
厚怒聲。從口后,后亦聲。呼后切文二
說文解字注
(?)厚怒聲。厚當作??。??與??韻。諸書用呴字、卽此字也。聲類曰。呴、嗥也。俗作吼。從后口。各本作口后。誤。今正。厚怒故從后。后之言厚也。聲出於口、故從口會意。不云從口后聲系之口部者、許定此爲后口會意。如古文厚之從后土也。后亦聲。呼后切。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