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的讀音 社會教育的意思
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society education),廣義指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在中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游學譯編》第九期《教育泛論》一文中就曾把教育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類,并提出“家庭教育勢力小,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勢力大”。三十四年清政府頒布《簡易識字學塾計劃》。宣統元年(1909)正式設立簡易學堂, 興辦了工人半日學堂、農民耕余學習班及閱覽處等社會教育事業。1912 年臨時政府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開始正式使用“社會教育”一詞。
- 社
- 會
- 教
- 育
“社會教育”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è huì jiào yù]
- 漢字注音:
- ㄕㄜˋ ㄏㄨㄟˋ ㄐㄧㄠˋ ㄩˋ
- 簡繁字形:
- 社會教育
- 是否常用:
- 是
“社會教育”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通過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展覽會、俱樂部、少年宮等文化教育機關,對人民群眾和少年兒童所進行的教育。泛指社會諸方面的影響、熏陶。辭典解釋
社會教育 shè huì jiào yù ㄕㄜˋ ㄏㄨㄟˋ ㄐㄧㄠˋ ㄩˋ 由學校以外的機關,對群眾從事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如設立公共圖書館、體育場等。
網絡解釋
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society education),廣義指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在中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游學譯編》第九期《教育泛論》一文中就曾把教育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類,并提出“家庭教育勢力小,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勢力大”。三十四年清政府頒布《簡易識字學塾計劃》。宣統元年(1909)正式設立簡易學堂, 興辦了工人半日學堂、農民耕余學習班及閱覽處等社會教育事業。1912 年臨時政府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開始正式使用“社會教育”一詞。
“社會教育”的單字解釋
【社】:1.某些集體組織:詩社。報社。通訊社。合作社。集會結社。2.某些服務性單位:茶社。旅社。旅行社。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禮都叫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4.姓。
【會】:[huì]1.聚合;合在一起:會合。會齊。會診。會審。2.見面;會見:會面。會客。昨天沒有會著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會:晚會。舞會。開會。報告會。晚上有一個會。4.某些團體:工會。婦女聯合會。5.廟會:趕會。6.民間朝山進香或酬神求年成時所組織的集體活動,如香會、迎神賽會等。7.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組織,入會成員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輪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會。省會。9.時機:機會。適逢其會。10.應當:長風破浪會有時。11.理解;懂得:體會。誤會。心領神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12.熟習;通曉:會英文。會兩出京戲。13.助動詞。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學習的事情):我不會滑冰。這孩子剛會走路,還不大會說話。14.助動詞。表示擅長:能說會道。會寫會畫的人倒不太講究紙的好壞。15.助動詞。表示有可能實現:他不會不來。樹上的果子熟了,自然會掉下來。16.付賬:會賬。我會過了。17.見〖會兒〗、〖會子〗。[kuài]總計:會計。
【教】:[jiào]1.教導;教育:管教。請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蘭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讓:教他無計可施。教我十分為難。[jiāo]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教唱歌。教小孩兒識字。師傅把技術教給徒弟。
【育】:[yù]1.生育:節育。2.養活:育嬰。育苗。封山育林。3.教育:德育。智育。體育。4.姓。[yō]見〖杭育〗。
“社會教育”的相關詞語
“社會教育”造句
社會教育旨在教導國民全面認識貪污。防止貪污是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防患未然。
第五章:“民族本位”思想與兼辦社會教育。
大眾傳播媒體除了賺錢,也要負起社會教育的職責。
第4條直轄市政府應設立社會教育館,推展各種社會教育事業并輔導當地社會教育之發展。
這種觀念暗含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區別是很重要.
舒乙建議,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應該要體現社會教育、要有文化宣傳。
社會,在社會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和資源分配機制雙重約束下,許多正值學齡階段孩子的父母會刻意遷入其他地區,以讓小孩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形成越區就讀。
在當時,蘇州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與南京的國立劇專、上海劇校,是三足鼎立的中國話劇搖籃。
系新四軍浙東根據地第一個社會教育基地,是在浙東行署文教處黃源處長關注下,鄞慈縣辦文教科胡野擒同志于1944年帶領工作組組建的。
兒童之精神,雖以外物而有殊別: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則為中國國民應有三:德與智與美三者。所以養成之者,則有小學校與社會教育。
* 社會教育的讀音是:shè huì jiào yù,社會教育的意思: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society education),廣義指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在中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游學譯編》第九期《教育泛論》一文中就曾把教育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類,并提出“家庭教育勢力小,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勢力大”。三十四年清政府頒布《簡易識字學塾計劃》。宣統元年(1909)正式設立簡易學堂, 興辦了工人半日學堂、農民耕余學習班及閱覽處等社會教育事業。1912 年臨時政府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開始正式使用“社會教育”一詞。
基本解釋
通過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展覽會、俱樂部、少年宮等文化教育機關,對人民群眾和少年兒童所進行的教育。泛指社會諸方面的影響、熏陶。辭典解釋
社會教育 shè huì jiào yù ㄕㄜˋ ㄏㄨㄟˋ ㄐㄧㄠˋ ㄩˋ由學校以外的機關,對群眾從事以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如設立公共圖書館、體育場等。
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society education),廣義指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在中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游學譯編》第九期《教育泛論》一文中就曾把教育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類,并提出“家庭教育勢力小,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勢力大”。三十四年清政府頒布《簡易識字學塾計劃》。宣統元年(1909)正式設立簡易學堂, 興辦了工人半日學堂、農民耕余學習班及閱覽處等社會教育事業。1912 年臨時政府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開始正式使用“社會教育”一詞。
【社】:1.某些集體組織:詩社。報社。通訊社。合作社。集會結社。2.某些服務性單位:茶社。旅社。旅行社。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禮都叫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4.姓。
【會】:[huì]1.聚合;合在一起:會合。會齊。會診。會審。2.見面;會見:會面。會客。昨天沒有會著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會:晚會。舞會。開會。報告會。晚上有一個會。4.某些團體:工會。婦女聯合會。5.廟會:趕會。6.民間朝山進香或酬神求年成時所組織的集體活動,如香會、迎神賽會等。7.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組織,入會成員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輪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會。省會。9.時機:機會。適逢其會。10.應當:長風破浪會有時。11.理解;懂得:體會。誤會。心領神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12.熟習;通曉:會英文。會兩出京戲。13.助動詞。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學習的事情):我不會滑冰。這孩子剛會走路,還不大會說話。14.助動詞。表示擅長:能說會道。會寫會畫的人倒不太講究紙的好壞。15.助動詞。表示有可能實現:他不會不來。樹上的果子熟了,自然會掉下來。16.付賬:會賬。我會過了。17.見〖會兒〗、〖會子〗。[kuài]總計:會計。
【教】:[jiào]1.教導;教育:管教。請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蘭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讓:教他無計可施。教我十分為難。[jiāo]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教唱歌。教小孩兒識字。師傅把技術教給徒弟。
【育】:[yù]1.生育:節育。2.養活:育嬰。育苗。封山育林。3.教育:德育。智育。體育。4.姓。[yō]見〖杭育〗。
社會教育旨在教導國民全面認識貪污。防止貪污是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防患未然。
第五章:“民族本位”思想與兼辦社會教育。
大眾傳播媒體除了賺錢,也要負起社會教育的職責。
第4條直轄市政府應設立社會教育館,推展各種社會教育事業并輔導當地社會教育之發展。
這種觀念暗含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區別是很重要.
舒乙建議,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應該要體現社會教育、要有文化宣傳。
社會,在社會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和資源分配機制雙重約束下,許多正值學齡階段孩子的父母會刻意遷入其他地區,以讓小孩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形成越區就讀。
在當時,蘇州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與南京的國立劇專、上海劇校,是三足鼎立的中國話劇搖籃。
系新四軍浙東根據地第一個社會教育基地,是在浙東行署文教處黃源處長關注下,鄞慈縣辦文教科胡野擒同志于1944年帶領工作組組建的。
兒童之精神,雖以外物而有殊別: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則為中國國民應有三:德與智與美三者。所以養成之者,則有小學校與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