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之計的讀音 萬全之計的意思
【解釋】極其周到的計謀、辦法。同“萬全之策”。【出處】《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親待亞于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此誠出于險涂,非萬全之計也。”【示例】凡此者,皆因弱成強而~也。 ◎宋·陳亮《酌古論·封常青》
- 萬
- 全
- 之
- 計
“萬全之計”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àn quán zhī jì]
- 漢字注音:
- ㄨㄢˋ ㄑㄩㄢˊ ㄓ ㄐㄧˋ
- 簡繁字形:
- 萬全之計
- 是否常用:
- 否
“萬全之計”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萬全之計 wàn quán zhī jì ㄨㄢˋ ㄑㄩㄢˊ ㄓ ㄐㄧˋ 策劃周密而安全的計謀。《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傳》「以為治中從事」句下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孤以仲謀所防在此,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于險涂,非萬全之計也。」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若渡江赴宴,就于飲酒席中間,以禮取索荊州,如還,此為萬全之計。」也作「萬全之策」。
德語 ein unfehlbarer Plan (S)?, absolut sicher (Adj)?
網絡解釋
【解釋】極其周到的計謀、辦法。同“萬全之策”。
【出處】《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親待亞于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此誠出于險涂,非萬全之計也。”
【示例】凡此者,皆因弱成強而~也。 ◎宋·陳亮《酌古論·封常青》
“萬全之計”的單字解釋
【萬】:1.數目字。千的十倍。《玉篇?禸部》:“萬,十千也。”《孟子?梁惠王上》:“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唐?白居易?《寄元九詩》:“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2.眾多的:“排除萬難”。《易經?謙卦》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非常﹑絕對:“萬不得已”﹑“萬萬不可”。《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全】:1.完備;齊全:這部書不全。東西預備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兩全其美。3.整個:全神貫注。全家光榮。全書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講的話我全記下來了。5.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計】:同“計”。
“萬全之計”的相關詞語
* 萬全之計的讀音是:wàn quán zhī jì,萬全之計的意思:【解釋】極其周到的計謀、辦法。同“萬全之策”。【出處】《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親待亞于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此誠出于險涂,非萬全之計也。”【示例】凡此者,皆因弱成強而~也。 ◎宋·陳亮《酌古論·封常青》
辭典解釋
萬全之計 wàn quán zhī jì ㄨㄢˋ ㄑㄩㄢˊ ㄓ ㄐㄧˋ策劃周密而安全的計謀。《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傳》「以為治中從事」句下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孤以仲謀所防在此,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于險涂,非萬全之計也。」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若渡江赴宴,就于飲酒席中間,以禮取索荊州,如還,此為萬全之計。」也作「萬全之策」。
德語 ein unfehlbarer Plan (S)?, absolut sicher (Adj)?
【解釋】極其周到的計謀、辦法。同“萬全之策”。
【出處】《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親待亞于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此誠出于險涂,非萬全之計也。”
【示例】凡此者,皆因弱成強而~也。 ◎宋·陳亮《酌古論·封常青》
【萬】:1.數目字。千的十倍。《玉篇?禸部》:“萬,十千也。”《孟子?梁惠王上》:“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唐?白居易?《寄元九詩》:“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2.眾多的:“排除萬難”。《易經?謙卦》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非常﹑絕對:“萬不得已”﹑“萬萬不可”。《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全】:1.完備;齊全:這部書不全。東西預備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兩全其美。3.整個:全神貫注。全家光榮。全書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講的話我全記下來了。5.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計】:同“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