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及義的讀音 言不及義的意思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示例】真所謂“~”,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近義詞】胡言亂語、鬼話連篇、信口開河【反義詞】一語破的、一針見血、言之有理【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言
- 不
- 及
- 義
“言不及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án bù jí yì]
- 漢字注音:
- ㄧㄢˊ ㄅㄨˋ ㄐㄧˊ ㄧˋ
- 簡繁字形:
- 言不及義
- 是否常用:
- 否
“言不及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言不及義 yánbùjíyì
[never talk about anything serious;talk frivolously] 義:義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的道理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辭典解釋
言不及義 yán bù jí yì ㄧㄢˊ ㄅㄨˋ ㄐㄧˊ ㄧˋ 只說些無聊話,沒有談到正經的道理。
《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他兩個,便無話不談。真所謂言不及義,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英語 to talk nonsense (idiom)?, frivolous talk
法語 (expr. idiom.)? dire des bêtises, discours frivole
網絡解釋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示例】真所謂“~”,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
【近義詞】胡言亂語、鬼話連篇、信口開河
【反義詞】一語破的、一針見血、言之有理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言不及義”的單字解釋
【言】:1.話:言語。語言。格言。諾言。發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說:言之有理。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言詩。萬言書。全書近二十萬言。4.姓。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及】:1.達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將及十載。2.趕上:及時。及早。望塵莫及。3.比得上:論學習,我不及他。4.推及;顧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點,不及其余。5.姓。6.用“及”連接的成分多在意義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言不及義”的相關詞語
* 言不及義的讀音是:yán bù jí yì,言不及義的意思:【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示例】真所謂“~”,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近義詞】胡言亂語、鬼話連篇、信口開河【反義詞】一語破的、一針見血、言之有理【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基本解釋
言不及義 yánbùjíyì
[never talk about anything serious;talk frivolously] 義:義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的道理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辭典解釋
言不及義 yán bù jí yì ㄧㄢˊ ㄅㄨˋ ㄐㄧˊ ㄧˋ只說些無聊話,沒有談到正經的道理。
《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他兩個,便無話不談。真所謂言不及義,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英語 to talk nonsense (idiom)?, frivolous talk
法語 (expr. idiom.)? dire des bêtises, discours frivole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示例】真所謂“~”,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
【近義詞】胡言亂語、鬼話連篇、信口開河
【反義詞】一語破的、一針見血、言之有理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言】:1.話:言語。語言。格言。諾言。發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說:言之有理。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言詩。萬言書。全書近二十萬言。4.姓。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及】:1.達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將及十載。2.趕上:及時。及早。望塵莫及。3.比得上:論學習,我不及他。4.推及;顧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點,不及其余。5.姓。6.用“及”連接的成分多在意義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