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蜀文的讀音 諭蜀文的意思
諭蜀文 yù shǔ wén 諭蜀文(諭蜀文) 漢番陽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馬相如責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 諭
- 蜀
- 文
“諭蜀文”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ù shǔ wén]
- 漢字注音:
- ㄩˋ ㄕㄨˇ ㄨㄣˊ
- 簡繁字形:
- 諭蜀文
- 是否常用:
- 否
“諭蜀文”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漢番陽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馬相如責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網絡解釋
諭蜀文
yù shǔ wén
諭蜀文(諭蜀文)
漢番陽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馬相如責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諭蜀文”的單字解釋
【諭】:1.告訴;吩咐(用于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手諭。面諭。2.古又同“喻”。
【蜀】:1.朝代名。1.三國之一。參同“漢”2.十國之一(903—925)。王建建立。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為后唐所滅。3.十國之一(933—965)。孟知祥在成都建立。國號蜀,史稱后蜀。為北宋所滅。2.四川的別稱。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諭蜀文”的相關詞語
* 諭蜀文的讀音是:yù shǔ wén,諭蜀文的意思:諭蜀文 yù shǔ wén 諭蜀文(諭蜀文) 漢番陽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馬相如責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基本解釋
漢番陽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馬相如責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諭蜀文
yù shǔ wén諭蜀文(諭蜀文)
漢番陽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馬相如責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諭】:1.告訴;吩咐(用于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手諭。面諭。2.古又同“喻”。
【蜀】:1.朝代名。1.三國之一。參同“漢”2.十國之一(903—925)。王建建立。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為后唐所滅。3.十國之一(933—965)。孟知祥在成都建立。國號蜀,史稱后蜀。為北宋所滅。2.四川的別稱。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