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齋禮佛的讀音 長齋禮佛的意思
【解釋】長齋:終年吃素。吃長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出處】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示例】有位姓尹的媽媽,年紀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 ◎郭沫若《牧羊哀話》
- 長
- 齋
- 禮
- 佛
“長齋禮佛”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ǎng zhāi lǐ fó]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長齋禮佛
- 是否常用:
- 否
“長齋禮佛”的意思
基本解釋
網絡解釋
【解釋】長齋:終年吃素。吃長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出處】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示例】有位姓尹的媽媽,年紀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 ◎郭沫若《牧羊哀話》
“長齋禮佛”的單字解釋
【長】:[cháng]1.指在空間的兩端之間距離大。2.指時間相隔距離大。3.長久;永久。4.常常;經常。5.引長,延長。6.指超越。7.特長;擅長。8.長處,優點。9.猶優;是,正確。10.引申為贊許。11.大。表示程度。參見“長呼”、“長哭”。12.中國古代東方少數民族之一。參見“長夷”。13.姓。[zhǎng]1.相比之下年紀大。2.指相比之下年紀較大的人。3.特指老,年高。4.指老人。5.為人師長。6.長輩,輩分高的人。7.排行最大。參見“長子”、“長女”。8.居先,居首位。9.君長;領袖;首領。10.指居先、居首位者。11.指長官。12.今稱領導人或部隊的各級指揮官為長:縣長;鄉長;校長;軍長;排長。13.統治;統率。14.主管;執掌。15.尊敬。16.重視;崇尚。17.生育;出生。18.生長,成長。19.長大;成年。20.撫育;培育。21.滋長;助長。22.上漲。23.良善。24.古代戶籍編制單位。二百五十家為長。
【齋】:同“齋”。
【禮】:1.“禮”的繁體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
“長齋禮佛”的相關詞語
* 長齋禮佛的讀音是:zhǎng zhāi lǐ fó,長齋禮佛的意思:【解釋】長齋:終年吃素。吃長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出處】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示例】有位姓尹的媽媽,年紀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 ◎郭沫若《牧羊哀話》
【解釋】長齋:終年吃素。吃長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出處】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示例】有位姓尹的媽媽,年紀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 ◎郭沫若《牧羊哀話》
【長】:[cháng]1.指在空間的兩端之間距離大。2.指時間相隔距離大。3.長久;永久。4.常常;經常。5.引長,延長。6.指超越。7.特長;擅長。8.長處,優點。9.猶優;是,正確。10.引申為贊許。11.大。表示程度。參見“長呼”、“長哭”。12.中國古代東方少數民族之一。參見“長夷”。13.姓。[zhǎng]1.相比之下年紀大。2.指相比之下年紀較大的人。3.特指老,年高。4.指老人。5.為人師長。6.長輩,輩分高的人。7.排行最大。參見“長子”、“長女”。8.居先,居首位。9.君長;領袖;首領。10.指居先、居首位者。11.指長官。12.今稱領導人或部隊的各級指揮官為長:縣長;鄉長;校長;軍長;排長。13.統治;統率。14.主管;執掌。15.尊敬。16.重視;崇尚。17.生育;出生。18.生長,成長。19.長大;成年。20.撫育;培育。21.滋長;助長。22.上漲。23.良善。24.古代戶籍編制單位。二百五十家為長。
【齋】:同“齋”。
【禮】:1.“禮”的繁體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