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勃掃門的讀音 魏勃掃門的意思
魏勃掃門 魏勃掃門,出自典故:西漢 魏勃 少時,欲求見 齊 相 曹參 ,而家貧無以自通,于是常在 齊 相舍人門外掃地,終于得要舍人的通報。
- 魏
- 勃
- 掃
- 門
“魏勃掃門”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èi bó sǎo mén]
- 漢字注音:
- ㄨㄟˋ ㄅㄛˊ ㄙㄠˇ ㄇㄣˊ
- 簡繁字形:
- 魏勃掃門
- 是否常用:
- 否
“魏勃掃門”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西漢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而家貧無以自通,于是常在齊相舍人門外掃地,終于得要舍人的通報。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后因以"魏勃掃門"為典實。
網絡解釋
魏勃掃門
魏勃掃門,出自典故:西漢 魏勃 少時,欲求見 齊 相 曹參 ,而家貧無以自通,于是常在 齊 相舍人門外掃地,終于得要舍人的通報。
“魏勃掃門”的單字解釋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勃】:[bó]1.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興起的樣子,如“勃勃作色”)。2.變色的樣子:勃騰騰(怒氣上沖的樣子)。3.旺盛,興起:勃起。勃發。勃蓬。[bèi]古同“悖”,違背事理,惑亂糊涂。
【掃】:[sǎo]1.用掃帚除去污穢。2.清除;平定。3.指摧折之使失去。4.祭掃。5.盡;全部。6.掠過;吹拂。7.畫;寫。[sào]見“掃帚”、“掃彗”。
【門】:同“門”。
“魏勃掃門”的相關詞語
* 魏勃掃門的讀音是:wèi bó sǎo mén,魏勃掃門的意思:魏勃掃門 魏勃掃門,出自典故:西漢 魏勃 少時,欲求見 齊 相 曹參 ,而家貧無以自通,于是常在 齊 相舍人門外掃地,終于得要舍人的通報。
基本解釋
西漢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而家貧無以自通,于是常在齊相舍人門外掃地,終于得要舍人的通報。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后因以"魏勃掃門"為典實。魏勃掃門
魏勃掃門,出自典故:西漢 魏勃 少時,欲求見 齊 相 曹參 ,而家貧無以自通,于是常在 齊 相舍人門外掃地,終于得要舍人的通報。【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勃】:[bó]1.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興起的樣子,如“勃勃作色”)。2.變色的樣子:勃騰騰(怒氣上沖的樣子)。3.旺盛,興起:勃起。勃發。勃蓬。[bèi]古同“悖”,違背事理,惑亂糊涂。
【掃】:[sǎo]1.用掃帚除去污穢。2.清除;平定。3.指摧折之使失去。4.祭掃。5.盡;全部。6.掠過;吹拂。7.畫;寫。[sào]見“掃帚”、“掃彗”。
【門】: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