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讀音 北魏的意思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 北
- 魏
“北魏”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ěi wèi]
- 漢字注音:
- ㄅㄟˇ ㄨㄟ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北魏”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參看〖南北朝〗。辭典解釋
北魏 běi wèi ㄅㄟˇ ㄨㄟˋ 后魏的別名。參見「后魏」條。
英語 Wei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34)?, founded by the Tuoba 拓跋 branch of Xianbei 鮮卑|鮮卑
德語 N?rdliche Wei-Dynastie (Gesch)?
法語 Dynastie Wei du Nord
網絡解釋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北魏”的單字解釋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別方向)。北國(指中國北部)。2.打了敗仗往回逃:敗北。[bèi]古同“背”,違背,違反。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北魏”的相關成語
“北魏”的相關詞語
“北魏”造句
小就善于讀書的北魏車騎大將軍祖瑩,在寫文章時就能自出機杼。
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巖山摩崖造像,分別為北魏和東魏石刻.
北魏孝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在州兩年,死于任上.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領大軍南侵,并包圍了淮北重鎮彭城。
樂戶是自北魏立樂籍以來從事各種官方及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特殊社會群體。明代是樂籍制度急遽變遷的重要時期。
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設置是與大使、征討都督和行臺的任職聯系在一起的。
及北魏、唐、宋的石窟藝術、城堡建筑及馳名的“絲綢之路”,雄偉壯美的萬里長城,都在敘說著白銀悠遠的歷史。
北魏平城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繼漢代之后又一個吉語瓦當高峰期。
寺內墓塔林共有北魏至明代墓塔167座,可與嵩山少林寺的墓塔林相媲美。
這是中唐時期的一幅佛教壁畫,其“涅槃經變”主題是北魏以來就開始流行的題材。
* 北魏的讀音是:běi wèi,北魏的意思: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基本解釋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參看〖南北朝〗。辭典解釋
北魏 běi wèi ㄅㄟˇ ㄨㄟˋ后魏的別名。參見「后魏」條。
英語 Wei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34)?, founded by the Tuoba 拓跋 branch of Xianbei 鮮卑|鮮卑
德語 N?rdliche Wei-Dynastie (Gesch)?
法語 Dynastie Wei du Nord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別方向)。北國(指中國北部)。2.打了敗仗往回逃:敗北。[bèi]古同“背”,違背,違反。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小就善于讀書的北魏車騎大將軍祖瑩,在寫文章時就能自出機杼。
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巖山摩崖造像,分別為北魏和東魏石刻.
北魏孝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在州兩年,死于任上.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領大軍南侵,并包圍了淮北重鎮彭城。
樂戶是自北魏立樂籍以來從事各種官方及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特殊社會群體。明代是樂籍制度急遽變遷的重要時期。
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設置是與大使、征討都督和行臺的任職聯系在一起的。
及北魏、唐、宋的石窟藝術、城堡建筑及馳名的“絲綢之路”,雄偉壯美的萬里長城,都在敘說著白銀悠遠的歷史。
北魏平城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繼漢代之后又一個吉語瓦當高峰期。
寺內墓塔林共有北魏至明代墓塔167座,可與嵩山少林寺的墓塔林相媲美。
這是中唐時期的一幅佛教壁畫,其“涅槃經變”主題是北魏以來就開始流行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