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闕的讀音 魏闕的意思
魏闕 魏闕,典故名, 拼音:wèi què 典出《莊子集釋》卷九下〈雜篇·讓王〉。指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稱。
- 魏
- 闕
“魏闕”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èi quē]
- 漢字注音:
- ㄨㄟˋ ㄑㄩㄝ
- 簡繁字形:
- 魏闕
- 是否常用:
- 是
“魏闕”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魏闕 wèiquè
[gat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稱
辭典解釋
魏闕 wèi què ㄨㄟˋ ㄑㄩㄝˋ 古代宮門外的闕門,為懸示法令的地方。后亦作為朝廷的代稱。《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幼學瓊林.卷三.宮室類》:「書室曰蕓窗,朝廷曰魏闕。」
網絡解釋
魏闕
魏闕,典故名,
拼音:wèi què
典出《莊子集釋》卷九下〈雜篇·讓王〉。指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稱。
“魏闕”的單字解釋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闕】:[quē]1.過失;疏失:袞職有闕。2.同“缺”。[què]1.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宮闕。伏闕(跪在宮門前)。2.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3.姓。
“魏闕”的相關成語
“魏闕”的相關詞語
“魏闕”造句
他現在雖然是一介草民,卻心系魏闕.
昔國步初屯,兵纏魏闕,群后釋位,投袂勤王。
某守晉陽,馳心魏闕,授手濡足,拯溺救焚。
北嶺風煙開魏闕,南軒氣象鎮商山。
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闕之下,托薛蘿以射利,假巖壑以釣名,退無肥遁之貞,進乏濟時之具,《山移》見誚,海鳥興譏,無足多也。
浮辭已距韓潮遠,讜論堪通魏闕深。
盛道友擔心魏闕星的安危,碧傾佩服,那就我留下來,讓我師弟回去一趟吧?
是故身處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闕之下。
第三他身在江湖,心懸魏闕,對時政相當關心,曾經就伊拉克戰爭發表過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
這些人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一定非得身居廟堂之高,心存魏闕之上,但他們具體真實,親切可感。
* 魏闕的讀音是:wèi quē,魏闕的意思:魏闕 魏闕,典故名, 拼音:wèi què 典出《莊子集釋》卷九下〈雜篇·讓王〉。指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稱。
基本解釋
魏闕 wèiquè
[gat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稱
辭典解釋
魏闕 wèi què ㄨㄟˋ ㄑㄩㄝˋ古代宮門外的闕門,為懸示法令的地方。后亦作為朝廷的代稱。《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幼學瓊林.卷三.宮室類》:「書室曰蕓窗,朝廷曰魏闕。」
魏闕
魏闕,典故名,拼音:wèi què
典出《莊子集釋》卷九下〈雜篇·讓王〉。指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稱。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闕】:[quē]1.過失;疏失:袞職有闕。2.同“缺”。[què]1.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宮闕。伏闕(跪在宮門前)。2.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3.姓。
他現在雖然是一介草民,卻心系魏闕.
昔國步初屯,兵纏魏闕,群后釋位,投袂勤王。
某守晉陽,馳心魏闕,授手濡足,拯溺救焚。
北嶺風煙開魏闕,南軒氣象鎮商山。
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闕之下,托薛蘿以射利,假巖壑以釣名,退無肥遁之貞,進乏濟時之具,《山移》見誚,海鳥興譏,無足多也。
浮辭已距韓潮遠,讜論堪通魏闕深。
盛道友擔心魏闕星的安危,碧傾佩服,那就我留下來,讓我師弟回去一趟吧?
是故身處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闕之下。
第三他身在江湖,心懸魏闕,對時政相當關心,曾經就伊拉克戰爭發表過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
這些人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一定非得身居廟堂之高,心存魏闕之上,但他們具體真實,親切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