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之意象意境題答題技巧與方法
鑒賞意象與意境題型方法與技巧
【導入】
《菊花臺》: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淌;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
意境:凄清,蒼涼
意象:殘菊、落花、北風、人影
【意象】
意:作者的情感; 象:形象,人、物、事
{練習}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問: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
答: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補充}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蜀鳥、布谷鳥,哀啼聲切,加上鳥嘴呈現紅色。是古典詩詞中常見意象。傳說蜀王杜宇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它的叫聲被人模擬為“不如歸去”,其聲凄慘,因而古詩中的杜鵑也就常常用來表達思親之情、歸家之念。
{課內鏈接}
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離別感傷)
2、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凄涼鄉愁)
3、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凄涼傷感)
4、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思鄉思家)
小結:意象=情思×物象 ——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
【意境】
意:作者的情感; 境:詩中所描繪的圖景
形象+形象=圖景 à 象+象=境 à 意象+意象=意境
題型一:意象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09年寧夏.海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鷓鴣天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 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詞的上闕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
考點:考查對詩歌形象的分析。
答題步驟:詩中形象(意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
答題思路與步驟:
①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柔桑、嫩芽、蠶種、平岡、細草、黃犢、斜日、寒林、暮鴉。
②描繪詩歌展現的圖景畫面。詩歌描繪的是鄉村初春時節的畫面: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生機盎然。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悅、歡快之情。
答案提綱:
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作者喜悅歡快之情躍然紙上。
2.(09年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題思路與步驟.
①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繪詩歌展現的圖景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畫面: 山環水繞,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藕花飄香。
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清幽恬靜。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閑適自得。
答案提綱一
描繪了一幅山環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藕花飄香的恬靜優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藕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
答案提綱二
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現了作者閑適自得的雅致情懷。
題型二: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例題1. 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 分)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沖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 l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題思路與步驟
①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等意象。
②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先抓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再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概括景物特點: “片云”和“孤月”意顯凄涼與孤獨、“落日”和“秋風”畫面開闊而雄渾 。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片云” “孤月”這凄清而孤寂的畫面反映了作者孤獨而知音難覓的傷感與煩惱;“落日” “秋風”這開闊而雄渾的畫面則反映了作者雖是他鄉一介病中腐儒,但仍壯心猶在、有志為國的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情懷。
答案提綱
遙遠的天際“片云”飄零,深邃的夜空“孤月”高懸,畫面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輝煌的“落日”依舊輝映大地,強勁的“秋風”催人振奮,畫面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例題2.(2008天津)(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
山居即事 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詩的后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
參考答案:詩人選取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
{課堂練習}
1.(2005江蘇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2)“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兩句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清冷幽靜 孤單、寂寞
方法總結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②概括景物營造的氛圍(意境)特點。
③分析作者表現的思想感情。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問:這首小令描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意境:冷落、衰敗。
相關意象組合構成特定特定意義的意境。意象是細小的、具體的單位,意境范圍大而抽象。
{創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1)觸景生情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Ps. 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么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于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2)移情入景(有我之境)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Ps. 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將花鳥人格化,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感嘆憂憤。
(3)物我情融(無我之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Ps.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物我兩相融,悠然而自得。
(4)景略情在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Ps. 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慨嘆,從這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出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意境特點常用詞}
(1)寫景狀物詩:幽冷 清幽 寧靜 靜謐 閑適 恬靜
(2)邊塞懷古詩:蒼涼 雄渾 蒼茫 遼闊 高遠 壯闊
(3)即事感懷詩:蕭瑟 凄涼 暗淡 蕭條 荒涼 冷寂
{練習}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06遼寧卷)
東坡①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3分)
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2.讀詩答題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2]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問:第三聯渲染了怎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氛圍:清冷、幽靜 心情:孤單、寂寞
{練習}
江漢
杜甫[3]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詩人身滯江漢,心有感而作此詩。他用凝煉的筆觸,抒發了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和報國思用的慷慨情懷。前兩聯寫所處之窮,后兩聯寫才猶可用。詩的中間兩聯,情景相融,妙合無垠,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故歷來為所稱道。
總結:意象=情思×物象 ——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
意境=意象+意象 ——詩歌的生活圖景與作者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藝術境界
意境題的解答:從意象入手,剖析作者的情感。
[1]《鷓鴣天》吟詠詞人客中聞杜鵑啼聲而觸發的感慨,抒寫了浪跡在外、有家難歸的浩嘆。
首兩句寫鵑啼的環境和季節。靠著青山的十里樓臺的旁邊,在春天百花盛開的深處,聽見了杜鵑啼叫。
“殷勤”兩句說杜鵑在花間不斷地叫著,好象對“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諸黃鶯的隨意飛動,對人漠不關心,大不相同。游子在春色爛漫的優美環境中,本該心情舒暢愉悅,但是因為聽到杜鵑不停的叫聲,仍然勾起了強烈的思家情緒,這樣,美麗的景色又正好為杜鵑叫聲的感人做了反襯。
詞的下片由寫景轉為抒情,寫“行人”聞鵑啼的心理變化。 “行人”從夢中驚醒,聽到的還是聲聲的“不如歸去”。 “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表面上是對喋喋不休的杜鵑的埋怨,實際上可以說是游子對于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生活遭遇的憤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辦法呢?
[2]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和苗發、司空曙,都名列“大歷十才子”,彼此是詩友。風,是古人常用來表示懷念、思戀的比興之物,常常表達對故友的懷念,對故園的思念等。
詩中的微風便是激發詩人思緒的觸媒,是盼望故人相見的寄托,也是結構全詩的線索。此詩成功地通過微風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詩從“望風懷想”生發出來,所以從微風驟至寫起。傍晚時分,詩人獨坐室內,臨窗冥想。突然,一陣聲響驚動了他,原來是微風吹來。于是詩人格外感到孤獨寂寞,頓時激起對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來到。
他諦聽著微風悄悄吹開院門,輕輕吹動竹叢,行動自如,環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懷想中的故人來了。然而,這畢竟是幻覺,“疑是”而已。
不覺時已入夜,微風掠過竹叢,枝葉上的露珠不時地滴落下來,那久無人跡的石階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漸漸潤澤了苔色。這是無比清幽靜謐的境界,無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可惜這風太小了,未能掀簾進屋來。屋里久未彈奏的綠琴上,積塵如土。詩人說:風啊,什么時候能為我拂掉琴上的塵埃呢?結句含蓄雋永,語意雙關。言外之意是:鐘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沒有彈琴的意緒。什么時候,故人真能如風來似的掀簾進屋,我當重理絲弦,一奏綠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當”二字,既見出詩人依舊獨坐室內,又表露不勝埋怨和渴望,雙關風與故人,結出寄思的主題。
[3] 《江漢》首聯“漂泊江漢,我這思歸故鄉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間,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表達出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有自嘲意。如果說前一句還只是強調詩人飄泊在外的思鄉之心,后一句則將自己在天地間的渺小孤獨感吐露無遺。
頷聯“像飄蕩在遠天的片云一樣遠客異鄉;與明月一起,孤獨地面對漫漫長夜。”詩人表面上是在寫片云孤月,實際是在寫自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慨嘆自己飄泊無依。
頸聯“我雖已到暮年,就像日將落西山,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逐漸好轉。”詩的意境闊大而深沉,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積極用世、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蘇”,復蘇。
尾聯“自古以來存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跋涉長途。”用老馬識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雖年老多病,但智慧猶可用,還能有所作為。
[4] 《夏日六言》這首詩為陸游晚年退居山陰時之作。詩作描繪的是山陰三山夏夜的景色。
“溪漲清風滿面”。大雨洗卻了夏日的煩躁與郁悶,詩人臨溪而立,清風拂面,自然心曠神怡。
“月落繁星滿天”。立于溪邊,靜聽水聲,直到月隱星現,足見詩人之沉迷、愛戀與執著。
“數只船橫浦口”。繁星之下,蒲口的幾艘船只隱隱可見。“橫”以動寫靜,突出星月之夜江邊的靜謐。
“一聲笛起山前”。一陣悠遠的笛聲傳來,將詩人的視線牽到了遠方黑黝黝的山影。夜已深,月已落,星光之下,山影朦朧。悠遠的笛聲,激活了詩人的審美聯想與審美期待,產生了無窮的興味。
一句一景,調動了讀者的多種感知,虛實相生、動靜相宜、層次分明地將一幅清新、恬淡、靜謐、悠遠的山鄉夏夜圖呈現與讀者面前,實為寫景詩中不可多得的優秀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