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古詩詞鑒賞之藝術手法教案

    詩歌鑒賞之藝術手法教案
    一、【解題指導】
    這類題目一般設置為“簡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第××句(××聯)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簡要分析”等。我們回答此類問題時應該做到把握作者在詩歌的整體或局部(某一句或幾句)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并且要了解運用此手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解答這類問題的答題思路是:指出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說明怎樣具體運用的――收到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另外,回答這類問題時,如果詩歌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只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加以分析即可。
    二、【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三、【手法分類解析】
    (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兩種,直接間接要記清。托物借人言心志,即物感懷抒豪情。
    懷古傷今影現實,觸借融景為情生。
    1 直抒胸臆   
    【手法解析】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情,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在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的一種抒情方式。
    【詩作賞析】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2.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
      【手法解析】借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課堂演練】分析下面這首詞的抒情手法。
    采桑子·彭浪磯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答案】這首詞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上片抒情。“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詞人以旅雁孤云自比,雖在戰亂中來到江南作客,但仍無時忘懷那“萬里煙塵”的中原,不禁淚灑“滿巾”。下片寫景,描寫江南山水。眼前波平如鏡,孤山猶如美人的發髻,倒映水中,又象美人臨鏡梳妝。詞人觸景生情:“愁損辭鄉去國人。”作者寄情于山水美景的懷國之心,躍然紙上!收到了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的藝術效果。
    2)以景結情  
    【手法解析】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一種技巧,是指在抒情詩歌中,以寫景結束詩句,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感情。它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結句寫景。它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生“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藝術效果。
    【詩作賞析】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詩人這里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這里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
    【課堂演練】
    賞析下面唐詩的抒情手法。
    西歸絕句(十二首之二)  元稹
    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京書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
    【注】這首詩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奉召還京途中。詩題下原注:“得復言、樂天書。”詩中抒發的便是歸途捧讀友人書信的興奮喜悅之情。
    【答案】結句以景結情,作者不進一步從正面寫喜悅之情,卻一下子跳到商山小桃花樹上,詩人臨水讀罷友人書信,猛一抬眼,忽見岸上嫣紅一片,驚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樹滿商山”!這桃花,開在山上,也開在詩人心田。至此,全詩戛然而止,畫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筆點染商山妍麗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收到了含蓄蘊藉的表達效果。
    3)托物言志
     【手法解析】托物言志,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這類詩詞的題目一般有某一具體的意象,如《北陂杏花》《詠××》等,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詩作賞析】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詞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上片寫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環境冷落凄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斗艷。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著清香。突出地表現了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課堂練習】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
    (二)描寫手法
    動靜點面虛實生,小中見大寄幽情。
    對面落筆寫他人,以樂寫哀情誼濃。
    擒縱抑揚表主旨,渲染烘托顯技能。
    1.烘托  
    【手法解析】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也可以說是一種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事物,以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其效果是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課堂演練】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整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答案】這首詩采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首句寫的是“衾枕冷”,這其實就是因為下雪夜冷。凍醒后抬頭看見窗外很亮,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寫聽到的“折竹聲”,更是寫出夜雪之大,雪壓斷了竹枝。全詩從觸覺、視覺、聽覺多角度側面描寫,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2對比
    【手法解析】對比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里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另外欲揚先抑、欲抑先揚都是運用對比手法的典型。
    【課堂演練】1簡析下面這首詩的表達技巧。
    梅堯臣《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答案】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兩句說勞動者勞而無獲,后兩句中那些十個指頭連泥也不沾的人,卻住著一大棟一大棟的瓦房。通過強烈對比,反映了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不勞動者反而占有勞動果實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2、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閨  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答案】本詩運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登上翠樓去賞春景的興奮歡愉之情;后兩句則寫闖入眼簾的柳色,引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時的傷感。先揚后抑之間傳達出少婦因觸景而生的感傷和哀怨,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3、動靜結合  
    【手法解析】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不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課堂演練】簡析下面一首唐詩的藝術手法。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答案】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前兩句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后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涌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4、虛實結合
    【手法解析】“虛”和“實”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一。“實”指客觀地反映繪畫對象,“虛”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和“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比較多。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是指知覺中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世界和夢境等。
    一般情況下,“虛”包括三種類型:1.虛幻世界和夢境。2.想象和回憶。3.設想之境。“實”是指客觀存在的實象、事實、實境。總起來說就是:虛是遙想和夢境,實施眼前之景之事。
    “虛實結合”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這種手法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有時也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課堂演練】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初入淮河四絕句(三)  楊萬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現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時,感慨萬端,作詩以抒懷。
    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案】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  后兩句實寫鷗鶩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愿望。
    5細節描寫   
    【手法解析】細節描寫就是把細小事物,如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個特點用特寫鏡頭把它放大,通過準確、生動、細致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說所謂細節描寫,就是對某些細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環節和情節,加以具體描寫。好的細節描寫,能使人物性格豐滿、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增強作品的形象性、生動性和真實性。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課堂演練】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首詩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試簡要分析。
    【答案】這首詩寫法上的最大特點借助于生動的細節描寫傳遞人物的思想感情。詩中“復恐匆匆說不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臨行又發封”是人的行動細節,也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反映。詩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切懷念。這種生動的細節使抽象的思念變得具體可見
    6、白描
    【手法解析】白描也叫素描,原來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畫法上的速寫或素描。它們的特征是用簡煉的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征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這種繪畫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描寫上,就是用不濃麗的形容詞和繁復的修辭語,也不精雕細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事物的感受。魯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個字,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課堂演練】簡析下面一首唐詩突出的藝術手法。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答案】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白描。詩人從生活出發,抓住了典型的細節,從“問”到“稱”,從“驚”到“憶”,層次清晰地寫出了由初見不識到接談相認的神情變化,繪聲繪色,細膩傳神。而至親重逢的深摯情誼,也自然地從描述中流露出來。
    7、移情
    【手法解析】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也叫主客易位。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課堂演練】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作者是采用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案】采用移情(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8、對寫
    【手法解析】 所謂“對寫法”,就是詩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對方,詩人卻不進行直接的描述,而是從對方著筆,將這種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使得整首詩曲折有致,耐人回味。也就是清代學者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所說的“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它與“移情于人”是一樣的,但和“移情于物”有一點手法上的不同,“移情于物”多用擬人這一修辭手法。
    【課堂演練】簡析下面一首唐詩后兩句的表現手法。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答案】“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竟是什么使得詩人“轉凄然”呢?寫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詩人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卻又撇開自己,從對面寫來: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夕……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

    9、襯托
    【手法解析】襯托強調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一個。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正襯通常叫烘托。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宋代畫家郭熙說得好:“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在詩歌中,通過描寫與主要對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襯托主要對象,作為一種藝木表現手法,稱為“反襯”。常見的有以動襯靜、以鬧襯靜、以虛襯實、以樂景寫哀情等。
    【課堂演練】1、簡析下面一首唐詩的藝術手法。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答案】詩的前兩句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融。后兩句抒發了回歸故鄉的盼望,詩人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出自己濃厚的思鄉之情。
    2、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謝亭送別     許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有人認為“紅葉青山”的描寫展示了一幅色彩艷麗的畫面,這似乎與送別的氣氛不大協調。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試加鑒賞。
    【答案】不同意。詩歌以樂景寫哀情,明麗的景物是對別離傷感之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離別后的愁悶 。
    【附】修辭手法
    1.比喻  
    【手法解析】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恰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它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 擬人   
    【手法解析】擬人屬于比擬的一種,比擬是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和把此物當作別物來寫(擬物),關鍵是讓物或人具有人或物的動作。它的作用是: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富有動感。
    3. 夸張  
    【手法解析】為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夸張。其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4. 用典
    【手法解析】用典也叫用事,凡是詩文中引用過去的有關人、地、事、物一類的史實或語言文字,用來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并能增加詞句的含蓄與典雅的作品,即稱“用典”。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明用歷史故事。④暗用歷史故事。⑤反用歷史故事。
    5. 通感  
    【手法解析】錢鐘書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簡單的說,感官感覺雖然功能和活動范圍不同,但同時又會相互影響。比如聽到聲音感覺看到顏色,看到顏色又感覺在觸摸什么。其作用是使語言富于形象性,增強感染力。
    6. 借代  
    【手法解析】指的是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而是借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也叫做“換名”。
    * 詩歌鑒賞之藝術手法教案一、【解題指導】這類題目一般設置為“簡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第××句(××聯)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簡要分析”等。我們回答此類問題時應該做到把握作者在詩歌的整體或局部(某一句或幾句)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并且要了解運用此手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