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訓練試題及答案(四)
古詩鑒賞
閑居遣懷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無徭役,開門百事閑。
倚松聽唳鶴,策杖望秋山。
萍任連池綠,苔從匝地斑。
料無車馬客,何必掃柴關。
注:①姚合是玄宗時宰相姚崇的曾孫。歷官武功主簿、富平尉、萬年尉。寶應中,除監察御史,遷戶部員外郎。出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遷戶部郎中、諫議大夫、給事中。
8.詩的中間兩聯是如何寫環境的清幽的?(5分)
9.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內容分析。(6分)
二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明。
干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②。
【注】①該詩寫于安史之亂中,此時詩人身陷賊中,與家人遠隔。②國西營:長安西部的兵營,是抗擊安史叛軍的軍隊。
8、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首聯的作用。(5分)
9、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的?請簡要分析。(6分)
三
亂后春日途經野塘
韓偓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裴回。
船沖水鳥飛還住, 袖拂楊花去卻來。
季重舊游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8.詩歌的頷聯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社會觀實?(5分)
9、結合詩歌簡要概括詩歌表達的主題(6分)
四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親四十年, 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后會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①桃花紅似錦, 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注】①不分:猶言不滿,嫌惡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猶言偏憎、最憎。
③此詩作于杜甫避亂流寓四川梓州時,此時安史之亂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兒時舊友。
8.頸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5分)
9.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但又不單單抒發離別之情,結合詩歌一,二聯,分析這首詩都抒發了哪些情感。(6分)
參考答案
8.①主要運用了以動襯靜、動情結合的表現手法。(2分)②頷聯的“鶴唳”,襯托出松林的幽靜;詩中的秋山、萍綠、青苔,寫靜態的景物,更是環境幽靜的體現。(3分)
9.①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②首聯寫沒有徭役的煩擾,實則突出表達作者對統治者盤剝百姓的厭惡之情。(2分)③尾聯“料無車馬客”寫沒有人事官場往來,其實是對官場生活的憎惡。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喜愛。(2分)
二
8.首聯寫秋天將至,月影清朗,引出月光,呼應標題。(2分)既寫出了月光的皎潔明亮,營造了靜謐清朗的氛圍,又為望月生情、借月抒懷做了很好的鋪墊(3分)。(解析:首聯位于詩歌開頭,可以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考慮其作用,結構上主要考慮其與標題、下文的聯系,內容上要具體分析寫了什么對象、營造了什么氛圍、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調等。)
9.①抒發了思家念親之情,對國家戰事與人民疾苦的憂心。(2分)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兩聯描寫秋期將至時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圍,表達了家國之思和動亂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兩聯寫月光只能增添內心的痛苦和頭上的白發,勸告月亮不要去照“國西營”,以免將士們因睹月而思家念親。(2分)(解析:概括情感應結合全詩,務求全面;對抒情手法的分析要善于分類,要善于結合具體詩句。)
三
8.以樂景寫哀情(對比、反襯)的手法。頷聯描寫了眼前野渡無人、花鳥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實際上是通過對環境死寂狀態的描寫,側面呈現戰亂所造成的百姓流離、人口銳減的現實;詩句并用水鳥的“飛還住”和楊花的“去卻來”表現詩人的悲怨憂慮。
9.詩歌通過描繪赤地千里的凄涼景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末動亂和人民陷于深重災難的現實,揭露了戰爭的罪惡,透露出人生如夢的感嘆。
四
8. 以樂景寫哀情(反襯)。詩人描繪桃花盛開紅似錦,柳絮紛飛白于棉的春天美麗景象,而面對樂景,詩人卻表現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態度,可見詩人是用樂景來反襯與路六侍御離別的悲哀。
9. 首句表現童年伙伴之間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悅。第二句寫出了在兵戈滿地,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里,朋友間失去聯系的茫然之感和感傷離亂的情懷。第三四句寫出了當故交敘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使相見的歡娛立即轉化為別離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遲暮飄零之感。
閑居遣懷十首(其一)
身外無徭役,開門百事閑。
倚松聽唳鶴,策杖望秋山。
萍任連池綠,苔從匝地斑。
料無車馬客,何必掃柴關。
注:①姚合是玄宗時宰相姚崇的曾孫。歷官武功主簿、富平尉、萬年尉。寶應中,除監察御史,遷戶部員外郎。出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遷戶部郎中、諫議大夫、給事中。
8.詩的中間兩聯是如何寫環境的清幽的?(5分)
9.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內容分析。(6分)
二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明。
【注】①該詩寫于安史之亂中,此時詩人身陷賊中,與家人遠隔。②國西營:長安西部的兵營,是抗擊安史叛軍的軍隊。
8、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首聯的作用。(5分)
9、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的?請簡要分析。(6分)
三
亂后春日途經野塘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裴回。
船沖水鳥飛還住,
季重舊游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8.詩歌的頷聯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社會觀實?(5分)
9、結合詩歌簡要概括詩歌表達的主題(6分)
四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親四十年, 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后會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①桃花紅似錦, 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注】①不分:猶言不滿,嫌惡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猶言偏憎、最憎。
③此詩作于杜甫避亂流寓四川梓州時,此時安史之亂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兒時舊友。
8.頸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5分)
9.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但又不單單抒發離別之情,結合詩歌一,二聯,分析這首詩都抒發了哪些情感。(6分)
參考答案
8.①主要運用了以動襯靜、動情結合的表現手法。(2分)②頷聯的“鶴唳”,襯托出松林的幽靜;詩中的秋山、萍綠、青苔,寫靜態的景物,更是環境幽靜的體現。(3分)
9.①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②首聯寫沒有徭役的煩擾,實則突出表達作者對統治者盤剝百姓的厭惡之情。(2分)③尾聯“料無車馬客”寫沒有人事官場往來,其實是對官場生活的憎惡。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喜愛。(2分)
二
8.首聯寫秋天將至,月影清朗,引出月光,呼應標題。(2分)既寫出了月光的皎潔明亮,營造了靜謐清朗的氛圍,又為望月生情、借月抒懷做了很好的鋪墊(3分)。(解析:首聯位于詩歌開頭,可以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考慮其作用,結構上主要考慮其與標題、下文的聯系,內容上要具體分析寫了什么對象、營造了什么氛圍、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調等。)
9.①抒發了思家念親之情,對國家戰事與人民疾苦的憂心。(2分)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兩聯描寫秋期將至時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圍,表達了家國之思和動亂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兩聯寫月光只能增添內心的痛苦和頭上的白發,勸告月亮不要去照“國西營”,以免將士們因睹月而思家念親。(2分)(解析:概括情感應結合全詩,務求全面;對抒情手法的分析要善于分類,要善于結合具體詩句。)
三
8.以樂景寫哀情(對比、反襯)的手法。頷聯描寫了眼前野渡無人、花鳥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實際上是通過對環境死寂狀態的描寫,側面呈現戰亂所造成的百姓流離、人口銳減的現實;詩句并用水鳥的“飛還住”和楊花的“去卻來”表現詩人的悲怨憂慮。
9.詩歌通過描繪赤地千里的凄涼景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末動亂和人民陷于深重災難的現實,揭露了戰爭的罪惡,透露出人生如夢的感嘆。
四
8. 以樂景寫哀情(反襯)。詩人描繪桃花盛開紅似錦,柳絮紛飛白于棉的春天美麗景象,而面對樂景,詩人卻表現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態度,可見詩人是用樂景來反襯與路六侍御離別的悲哀。
9. 首句表現童年伙伴之間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悅。第二句寫出了在兵戈滿地,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里,朋友間失去聯系的茫然之感和感傷離亂的情懷。第三四句寫出了當故交敘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使相見的歡娛立即轉化為別離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遲暮飄零之感。
上一篇:古詩鑒賞訓練試題及答案(三)
下一篇:古詩鑒賞模擬訓練試題及答案(二)
* 古詩鑒賞閑居遣懷十首(其一)?姚合①身外無徭役,開門百事閑。倚松聽唳鶴,策杖望秋山。萍任連池綠,苔從匝地斑。料無車馬客,何必掃柴關。注:①姚合是玄宗時宰相姚崇的曾孫。歷官武功主簿、富平尉、萬年尉。寶應中,除監察御史,遷戶部員外郎。出為金州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