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婦髻鬟猶戴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少婦髻鬟猶戴歸”全詩
對門獨木危橋上,少婦髻鬟猶戴歸。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曾見竹籬和樹夾,
高枝斜引過柴扉。
對門獨木危橋上,
少婦髻鬟猶戴歸。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京師(指當時的首都汴京)遇到賣梅花的場景。詩中描述了竹籬和樹木相互交錯的景象,高枝斜斜地伸過柴門。在對面的門前,有一座獨木危橋,一位少婦戴著髻鬟正在橋上回家。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冬日京師的景象。竹籬和樹木的描繪使人感受到了京師的寒冷和冬日的凜冽。高枝斜斜地伸過柴門,給人一種跨越界限的感覺,也增添了一絲生機。詩中的獨木危橋象征著困難和艱險,少婦戴著髻鬟走在橋上,顯得格外堅強和勇敢。整首詩通過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京師冬日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同時,詩中也隱含了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的思考,展現了人們積極向前、勇往直前的精神。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將京師冬日的景象與人們的生活狀態相結合,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同時也展示了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少婦髻鬟猶戴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shī féng mài méi huā wǔ shǒu
京師逢賣梅花五首
céng jiàn zhú lí hé shù jiā, gāo zhī xié yǐn guò chái fēi.
曾見竹籬和樹夾,高枝斜引過柴扉。
duì mén dú mù wēi qiáo shàng, shào fù jì huán yóu dài guī.
對門獨木危橋上,少婦髻鬟猶戴歸。
“少婦髻鬟猶戴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