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形於色的讀音 義形於色的意思
【解釋】形:表現;色:面容。仗義不平之氣在臉上流露出來。【出處】《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示例】吳蓀甫“~”地舉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邊上猛擊一下。 ◎茅盾《子夜》五
- 義
- 形
- 於
- 色
“義形於色”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ì xíng yú sè]
- 漢字注音:
- ㄧˋ ㄒㄧㄥˊ ㄩˊ ㄙㄜˋ
- 簡繁字形:
- 義形于色
- 是否常用:
- 否
“義形於色”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義形于色 yìxíngyúsè
[with indignation written on one's face;one's face shows no compromise with evil] 正義之氣顯現于神色。也指義憤的心情顯露在臉上
辭典解釋
義形于色 yì xíng yú sè ㄧˋ ㄒㄧㄥˊ ㄩˊ ㄙㄜˋ 語出《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指心懷正義憤慨而流露在臉上。《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定大恨凱,思中傷之,凱終不以為意,乃心公家,義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大家諾諾連聲,義形于色,又痛罵一回云南官府,方才各散。」也作「義形于色」。
反義詞
不露聲色
網絡解釋
【解釋】形:表現;色:面容。仗義不平之氣在臉上流露出來。
【出處】《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示例】吳蓀甫“~”地舉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邊上猛擊一下。 ◎茅盾《子夜》五
“義形於色”的單字解釋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形】:1.形狀:圓形。方形。圖形。地形。2.形體;實體:有形。無形。形影不離。3.顯露;表現:喜形于色。形諸筆墨。4.對照:相形見絀。5.姓。
【於】:[wū]文言嘆詞。[於乎][於戲]文言嘆詞,舊時祭文常用“嗚呼”表示嘆息。[yū]姓。[yú]同“于”。
【色】:[sè]1.顏色:紅色。綠色。2.臉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厲內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種類:各色貨品。花色齊全。5.質量:成色。足色。6.情欲。7.婦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藝雙絕。[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語詞,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義形於色”的相關詞語
* 義形於色的讀音是:yì xíng yú sè,義形於色的意思:【解釋】形:表現;色:面容。仗義不平之氣在臉上流露出來。【出處】《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示例】吳蓀甫“~”地舉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邊上猛擊一下。 ◎茅盾《子夜》五
基本解釋
義形于色 yìxíngyúsè
[with indignation written on one's face;one's face shows no compromise with evil] 正義之氣顯現于神色。也指義憤的心情顯露在臉上
辭典解釋
義形于色 yì xíng yú sè ㄧˋ ㄒㄧㄥˊ ㄩˊ ㄙㄜˋ語出《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指心懷正義憤慨而流露在臉上。《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定大恨凱,思中傷之,凱終不以為意,乃心公家,義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大家諾諾連聲,義形于色,又痛罵一回云南官府,方才各散。」也作「義形于色」。
反義詞
不露聲色【解釋】形:表現;色:面容。仗義不平之氣在臉上流露出來。
【出處】《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示例】吳蓀甫“~”地舉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邊上猛擊一下。 ◎茅盾《子夜》五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形】:1.形狀:圓形。方形。圖形。地形。2.形體;實體:有形。無形。形影不離。3.顯露;表現:喜形于色。形諸筆墨。4.對照:相形見絀。5.姓。
【於】:[wū]文言嘆詞。[於乎][於戲]文言嘆詞,舊時祭文常用“嗚呼”表示嘆息。[yū]姓。[yú]同“于”。
【色】:[sè]1.顏色:紅色。綠色。2.臉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厲內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種類:各色貨品。花色齊全。5.質量:成色。足色。6.情欲。7.婦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藝雙絕。[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語詞,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