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凜然的讀音 大義凜然的意思
【解釋】大義:正義;凜然:嚴肅、或敬畏的樣子。由于胸懷正義而神態莊嚴,令人敬畏。【出處】宋·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大義凜然,奮裙首倡。”【示例】因想起文丞相和謝先生,一般的~,使宋室雖亡,猶有余榮。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近義詞】臨危不懼、正氣浩然【反義詞】奴顏婢膝、卑躬屈膝【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勇士與英雄
- 大
- 義
- 凜
- 然
“大義凜然”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à yì lǐn rán]
- 漢字注音:
- ㄉㄚˋ ㄧˋ ㄌㄧㄣˇ ㄖㄢˊ
- 簡繁字形:
- 大義凜然
- 是否常用:
- 否
“大義凜然”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大義凜然 dàyì-lǐnrán
[inspiring awe by upholding justice;uphold the cause f righteousness] 大義:正義。凜然:令人敬畏的樣子。堅持正義、英勇不屈的氣概令人敬畏
大義凜然,奮裾首倡。——宋· 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
辭典解釋
大義凜然 dà yì lǐn rán ㄉㄚˋ ㄧˋ ㄌㄧㄣˇ ㄖㄢˊ 形容為了公理正義,堅強不屈,嚴峻不可侵犯的樣子。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一》:「至于起王氏已廢之魂上配天皇,除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義凜然。」
英語 devotion to righteousness that inspires reverence (idiom)?
法語 (expr. idiom.)? dévotion à la justice inspirant la révérence
網絡解釋
【解釋】大義:正義;凜然:嚴肅、或敬畏的樣子。由于胸懷正義而神態莊嚴,令人敬畏。
【出處】宋·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大義凜然,奮裙首倡。”
【示例】因想起文丞相和謝先生,一般的~,使宋室雖亡,猶有余榮。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
【近義詞】臨危不懼、正氣浩然
【反義詞】奴顏婢膝、卑躬屈膝
【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勇士與英雄
“大義凜然”的單字解釋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凜】:“凜”的異體字。
【然】:1.對;不錯:不以為然。2.指示代詞。如此;這樣;那樣:不盡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雖小,然亦不可忽視。4.副詞或形容詞后綴:忽然。突然。顯然。欣然。飄飄然。5.又同“燃”。
“大義凜然”的相關詞語
* 大義凜然的讀音是:dà yì lǐn rán,大義凜然的意思:【解釋】大義:正義;凜然:嚴肅、或敬畏的樣子。由于胸懷正義而神態莊嚴,令人敬畏。【出處】宋·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大義凜然,奮裙首倡。”【示例】因想起文丞相和謝先生,一般的~,使宋室雖亡,猶有余榮。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近義詞】臨危不懼、正氣浩然【反義詞】奴顏婢膝、卑躬屈膝【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勇士與英雄
基本解釋
大義凜然 dàyì-lǐnrán
[inspiring awe by upholding justice;uphold the cause f righteousness] 大義:正義。凜然:令人敬畏的樣子。堅持正義、英勇不屈的氣概令人敬畏
大義凜然,奮裾首倡。——宋· 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
辭典解釋
大義凜然 dà yì lǐn rán ㄉㄚˋ ㄧˋ ㄌㄧㄣˇ ㄖㄢˊ形容為了公理正義,堅強不屈,嚴峻不可侵犯的樣子。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一》:「至于起王氏已廢之魂上配天皇,除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義凜然。」
英語 devotion to righteousness that inspires reverence (idiom)?
法語 (expr. idiom.)? dévotion à la justice inspirant la révérence
【解釋】大義:正義;凜然:嚴肅、或敬畏的樣子。由于胸懷正義而神態莊嚴,令人敬畏。
【出處】宋·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大義凜然,奮裙首倡。”
【示例】因想起文丞相和謝先生,一般的~,使宋室雖亡,猶有余榮。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
【近義詞】臨危不懼、正氣浩然
【反義詞】奴顏婢膝、卑躬屈膝
【語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勇士與英雄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凜】:“凜”的異體字。
【然】:1.對;不錯:不以為然。2.指示代詞。如此;這樣;那樣:不盡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雖小,然亦不可忽視。4.副詞或形容詞后綴:忽然。突然。顯然。欣然。飄飄然。5.又同“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