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魏闕的讀音 心存魏闕的意思
- 心
- 存
- 魏
- 闕
“心存魏闕”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心存魏闕”的意思
基本解釋
網絡解釋
“心存魏闕”的單字解釋
【心】:1.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圓錐形,大小約跟本人的拳頭相等,內部有四個空腔,上部兩個是心房,下部兩個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全身。也叫心臟。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談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圓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存】:1.存在;生存:殘存。父母俱存。2.儲存;保存:封存。存糧。3.蓄積;聚集:存食。新建的水庫已經存滿了水。4.儲蓄:存款。存折。零存整取。把暫時不用的現款存在銀行里。5.寄存:存車處。行李先存在這兒,回頭再來取。6.保留:存疑。存而不論。去偽存真。7.結存;余留:庫存。收支相抵,凈存二百元。8.心里懷著(某種想法):存心。心存僥幸。不存任何顧慮。9.姓。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闕】:[quē]1.過失;疏失:袞職有闕。2.同“缺”。[què]1.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宮闕。伏闕(跪在宮門前)。2.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3.姓。
“心存魏闕”的相關詞語
“心存魏闕”造句
這些人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一定非得身居廟堂之高,心存魏闕之上,但他們具體真實,親切可感。
這后一句話,可以理解成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倒不一定是心存魏闕那樣的理想。
所以我們有“窮年思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肺腑感嘆,所以我們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氣質,所以我們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文化人格。
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儒道互補,一個入世,一個出世,傳統文人多“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
* 心存魏闕的讀音是:,心存魏闕的意思:
【心】:1.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圓錐形,大小約跟本人的拳頭相等,內部有四個空腔,上部兩個是心房,下部兩個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全身。也叫心臟。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談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圓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存】:1.存在;生存:殘存。父母俱存。2.儲存;保存:封存。存糧。3.蓄積;聚集:存食。新建的水庫已經存滿了水。4.儲蓄:存款。存折。零存整取。把暫時不用的現款存在銀行里。5.寄存:存車處。行李先存在這兒,回頭再來取。6.保留:存疑。存而不論。去偽存真。7.結存;余留:庫存。收支相抵,凈存二百元。8.心里懷著(某種想法):存心。心存僥幸。不存任何顧慮。9.姓。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闕】:[quē]1.過失;疏失:袞職有闕。2.同“缺”。[què]1.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宮闕。伏闕(跪在宮門前)。2.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3.姓。
這些人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一定非得身居廟堂之高,心存魏闕之上,但他們具體真實,親切可感。
這后一句話,可以理解成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倒不一定是心存魏闕那樣的理想。
所以我們有“窮年思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肺腑感嘆,所以我們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氣質,所以我們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文化人格。
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儒道互補,一個入世,一個出世,傳統文人多“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