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造句
“儒家”的解釋
51、 無論是哪股大潮,都沒有以儒家文明為主干的傳統文化安身之地。
52、 就儒家而言,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治國安民的社會實踐。
53、 儒家學者常以天子為傳統帝國至高無上之統治者,必須以天下蒼生為念,一言一行皆得考慮其對人民不能磚生風行草偃之效。
54、 中國的儒家法正如上面所說的,是治國安民之法,因此,它在太平盛世往往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
55、 殷實的家庭,豐裕的生活,使他們能夠游歷名山大川,博覽群書,熟知儒家經典。
56、 儒家本來就缺少神化的傳統,至圣先師孔子始終只有人格,不具備神格,陰陽五行一類的宇宙觀是漢儒后來附益上去的,比較容易解構。
57、 受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的影響,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成為江南古典園林藝術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
58、 孔子作為儒家的至圣與先師,他在治學、為政、做人、交友等多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思想。
59、 在岑參詩歌創作中,從作品的內容到風格表現出儒家的許多優秀傳統,如國家民族至上、積極進取精神等。
60、 借助文化地理學的視野與相關理論,將齊魯文化再次細化為魯東兵學文化、魯中南儒家文化和魯西黃河文化,從特色各異的文化地理空間著眼解讀齊魯武術。
61、 但在經世致用方面,湖湘學派竭力避免了傳統儒家內圣外王理論的缺陷,表現出獨特的經世風格。
62、 儒家因為復古主義,歷來被看作是倒退的,反對進化論的;但在近代,不少當時先進的學者接受進化論,倒是源出于儒家。
63、 在曲阜,你舉起的儒家大纛,飄遍大江南北。
64、 而從其精神蘊含上來分析,儒家倫理中“仁”的模式順應的是一種等級制安排的差序格局。
65、 這就是為儒家所稱道的“制禮作樂”的主題思想。
66、 從郭店竹簡的材料看,天人之分是早期儒家的一個基本主張。
67、 判官是當地的縣太爺,通常引用儒家經典來裁判財產與家庭糾紛。
68、 在一定意義上,“述而不作”成為了其后儒家經典詮釋基本的形式特征。
69、 儒家榮辱觀以追求成仁取義為價值取向,是以群體為本位,強調國家民族利益的至上性。
70、 漢承秦律、漢對秦政批判、法律儒家化等因素,無疑是導致秦律在傳世文獻中佚失的重要原因。
71、 按照班固等人的記載,東漢洛陽城是充分借鑒了儒家都城營造思想建立起來的。
72、 這類主張既體現了儒家均平的社會理想,又是這一時期民本思想的重要內容。
73、 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及階級性,儒家*權意識并未發展成現代意義上的*權概念和理論。
74、 宗廟用于供奉朝鮮王朝王室祖先靈位的祠堂,它深受儒家傳統的影響。
75、 以東陵為例,通過對樹木種植和管理,將儒家的文化和傳統習俗凝聚在皇陵的修建上,借助皇陵這一象征的昭示和表達,以給清王朝的存在披上合法的外衣。
76、 好多年他周游列國,講述儒家觀點.
77、 元結、柳宗元的人格個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具有“致大康于民,垂不滅之聲”的人格價值追求.
78、 唐君毅以“感通”來重建儒家境界論,體現了變通的哲學觀。
79、 自古以來,中國的“美”基于儒家思想的“發乎情止乎禮義”,追求感情與理性調和。
80、 其思想源于儒家,也源于道家、道教,是儒道融合于一體的產物.
81、 中國倒退的一個重要原因完全是儒家官吏的保守思想作祟,這種保守思想到了明代因對蒙古人過去強加給他們的變化的憎恨而愈益嚴重。在這種“復舊”的氣氛中,整個上層官吏關心的是維持和恢復舊秩序,而不是在向海外擴張和進行海外貿易的基礎上創造更加燦爛的未來。保羅·肯尼迪
82、 “志道”之學,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自覺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為立身處世的終極價值依據。
83、 中國未來文化的發展,要充分保持儒家人文精神,并以之融攝中西方一切文化形態、文化思想。
84、 從儒家思想上看,他有積極入世的思想,渴望出仕。
85、 由于李覯的儒家傳統的文學觀念,其詩歌思想內容洋溢著現實意義.
86、 杜維明以哲學人類學的視角對儒學作出“創造性闡釋,”把儒家哲學闡釋為一種哲學的人類學。
87、 男女授受不親,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88、 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述之士。馮友蘭
89、 儒家學說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通過立功、立德來超越死亡,他的人格特征往往被統治階級所利用,但對世人具有永恒的激勵和警策作用。
90、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儒家是重義輕利的,并把某些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落后歸結為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
91、 “文以載道”思想是儒家功用詩學的核心,而美刺說則是其重要內容。
92、 儒家文化的仁愛思想根深蒂固,講究攻心為上,將心比心.
93、 理性與非理性,既不能落入儒家傳統的理馭情的舊范式,又不能采用以非理性取代理性的非理性主義的觀點。
94、 儒家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95、 在中國傳統思想資源里,儒家傳統中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樂教思想,對中國全整的藝術精神做出了應有貢獻。
96、 周朝的儒家學者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97、 丁氏的“仁學”思想擺脫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學,建立儒學的倫理本位,具有強烈的時代和地域特征。
98、 周易一書,博大精深,彰往察來,于中國文化史與思想史上佔有一席之位,儒家推尊為羣經之首,豈虛言哉?
99、 同時這一部分還介紹了循吏傳播儒家文化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條件.
100、 西漢中期以后,儒家思想和儒士曾一度受壓抑和貶斥。
